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金融創新要在審慎監管的前提進行。這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提出了明確要求,是下一步金融實踐活動的重要遵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創新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金融監管標準、條件和狀態的不一致性,出現市場主體“兩極化”現象:主流金融機構金融創新明顯不夠,其他市場主體對象金融創新過于膨脹,金融創新的發展不夠均衡和協調。而且在特定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有些金融創新滑向“偽創新”的危險方向,構成對金融生態整體創新質量的影響與威脅。
金融創新是金融生態建設與優化的重要手段與持續動力,而金融活動由于其價值和風險經營的特殊性,其所有金融創新必須在金融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這是金融創新有別于其他創新的根本所在,也是金融創新要遵循的基本規律。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猶如硬幣的兩面,是不能分割的統一體。中外金融史已經反復證明,離開或缺失金融監管的金融創新,必然積累并導致金融風險。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在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形成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需要和離不開金融創新,而健康的金融創新又需要以金融監管為前提和條件,力求做到“一致性”與“審慎性”并重。所謂“一致性”,就是金融創新需要有眾多的主體對象參加,這樣才能有效激活創新活力,不斷產生適應實體經濟需要的創新內容,切實在豐富金融方式中,更好地推動金融生態的優化并服務實體經濟。而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克服金融監管體系已有格局對于體現“一致性”原則的影響,避免出現在對象行為約束上的不一致現象,實行相對統一的約束標準和發展環境。金融創新的監管由誰來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種金融創新都能在有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只是管住由金融機構主導的金融創新,而沒有管住其他市場主體的金融創新,必然導致市場亂象與無序。所謂“審慎性”,就是對金融創新的金融監管,還得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堅守審慎的理念,要有別于一般性金融業務。既不搞“發路條式”的監管,也不搞“量身高、稱體重”式的監管;既主動探索“過渡期”“窗口期”的監管,又動態實行“吹哨式”“清單化”的監管。從金融創新的不同對象、不同時期、不同環節和不同事件實際出發,主動探索方式、手段與內容的多樣化,把鼓勵金融創新與引導金融創新相結合,真正做到既把該監管的管住,又在此基礎上做到分門別類、科學精準、有力有效。
在堅持一致性原則中審慎監管金融創新,筆者認為,需要在“補好短板”“回歸本源”和“構建機制”上持續和系統發力。
加快“補好短板”。對非金融機構新型市場主體金融創新監管的長期缺失,是金融監管需急迫補上的“短板”。隨著我國互聯網業態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產生的諸多平臺型企業,它們成為金融創新的最活躍因素與最重要力量,在推動金融創新的格局與狀態改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種新型的金融創新主體并沒有納入金融監管的常態范疇,成為影響市場“一致性”原則的最大障礙,并形成金融監管的“短板”。因此,要從轉變金融監管理念、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改革金融監管制度上,盡快把這類市場主體納入監管范圍之中,最大限度壓縮市場的“超然空間”。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制度安排上的變化與調整,并不是對上述對象過往金融創新的一種否定,而是對其金融創新行為在統一標準下的一種環境“公平性”優化。
確保“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創新的根本,金融監管要始終圍繞這一根本來進行,這也是“審慎性”監管應當遵循的動態“標尺”。要鼓勵、引導和示范各類金融創新,形成良好的環境條件與氛圍,并始終保持其方向的正確性。金融創新的方式、手段與內容可以多樣化、多元化和多類化,但過程、結果與效果必須體現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真正讓實體企業有變化感、獲得感和滿意感。比如,通過金融創新,使實體企業融資便利化程度增強,融資綜合成本下降。市場中各類主體的創新方式與內容,與實體企業需求聯系的越緊密,金融監管就越要體現鼓勵和支持,放大示范效應。反之,則要在強化引導的基礎上進行約束。金融創新的審慎監管,還要體現“過程穿透”精神,對游離于實體企業的金融創新,要從金融交易的源頭或主要過程中分層監管并適時糾正。
構建“長效機制”。金融創新的審慎監管要有利于其長效機制的建設與形成,力求實行引導與懲處、發展與規范的結合。要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正確處理好金融創新中眼前與長遠、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風險與收益的關系,規范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形成有利于創新、合理性創新的決策體系與執行機制,從內在能力和品質建設上,不斷積累金融創新的自發性、趨勢性和規范性力量。要改善金融審慎監管的方式方法,做到動態與靜態結合,現場與非現場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管過程與管結果結合,并廣泛運用和借助科技化手段與智能化方法,延伸金融監管的領域和環節,增強審慎監管的預判性、精準性和權威性,為金融創新長效機制的建設營造良好環境,真正形成金融創新氛圍濃郁、方向正確、動力強勁、方式多樣、能力強大、內容管用的市場新格局。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原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