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2022年2月8日)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強調按照市委部署,切實抓好開局起步工作,加快構建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推進文化市場發展改革和秩序規范,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
會議指出,要落實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制改革要求,理順執法機制,進一步加強管理與執法銜接,打造立體監管模式。要提升執法效能,創新監管方式,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產業良性發展,讓市場主體和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成果。
一個國家的底氣是積攢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而一個國家的未來則取決于文化的傳承。“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指出:“發展數字化經濟,推進數字化產業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上海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僅重視產業的升級轉型,更是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是上海為讓文化重新煥彩做出的大膽嘗試。
文化產業需要數字化轉型
文化產業的優質文化內容缺失。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臺《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在很多的數字文化產業都集中于技術的發展與資本力量的持續投入,但是沒有文化力量的注入,就注定只能成為空殼,而現在很多企業都存在這種問題。日積月累下,文化難以傳承,導致企業優質文化內容大量缺失。
數字化轉型為文化產業提供良好平臺。在過去,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企業默默無聞,基本都是靠著人們口耳相傳進行宣傳,但是在數字化變革之下,為傳統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好宣傳自己的平臺,使得傳統的文化產業在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煥發新的光彩。舉個例子來說,從前有海派文化味道的脫口秀只有在上海才能切身體會到,但是現在擁有了網絡,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上海的海派文化和獨特味道的脫口秀,可以說數字化轉型為上海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
數字化使上海文化煥發全新生命力
上海的黃浦江哺育了“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上海人民的底氣便來自于這千年的文化底蘊。上海有大把的傳統文化資源,可到底怎樣才能讓這些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是個難題,為此上海可是下了大功夫。據上海市文創辦統計,2018年符合市級標準的園區數量已達137家,分布15個區總面積近700萬平方米。或許,你會聽說過思南公館、1933老廠房、上海M50等諸多網紅打卡地點,這些地點或多或少都被進行了IP化開發,成為了數字文化領域具有識別度的線上符號,通過短視頻以及網上社區等形式傳播后,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往。不得不說,這些網紅打卡地點,包括我們的一大會址等紅色基因,透過文化數字化,多元化匯聚吸引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一方面充分展現了數字化平臺的力量,讓上海煥發了年輕的光彩,同時也生產了新的產業亮點與升級。應該說,流量本身是中性的,我們通過上海的精神文化去引導屬于我們這座城市的“流量”,特別是經濟質量與精神上的正能量。有了這樣的流量,上海才更加有“魔”有樣。發展流量型經濟就是要扮演樞紐的角色,讓這些要素匯聚起來,在流動中創造價值。
數字化打開文化新視角和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給產業規模巨大的文旅領域既踩了一腳剎車,也加了一腳油門,在防疫形勢常態化的特征下,我們看到了數字文化產業帶動整個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希望。”云南省作家協會主席范穩表示。很多“新文創”在疫情后時代如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帶給人們對傳統的不同觀感,會讓人覺得原來傳統文化還可以這么“玩”?
舉個例子來說,上海很多博物館在疫情時開展了數字虛擬展覽,使得市民足不出戶也可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時很多博物館也開發出了文創周邊,讓更多的文化元素離得市民更近,不在只是存在于古文物上,而是融入到了市民的生活中。這些數字化的展覽、產品都很大程度上以市民更能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去,在接地氣的同時,也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為上海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路徑。
數字化推動文化傳承與協同發展
上海現有的數字化轉型產業通過新技術、新設備、新平臺的研發實現轉型,在轉型過程中發現現有的很多文化產業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要力保文化產業不被淘汰,那么就需要對文化產業進行傳承,在傳承的同時進行數字化轉型。文化產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又會反哺給數字化轉型產業精神力量,進一步帶動數字化轉型產業的發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未來的著眼點
通過數字化、市場擴大社會服務的供給規模。首先,上海應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擴大公共服務資源覆蓋范圍,包括通過示范引領和試點推進,鼓勵發展數字化圖書館、數字文化館、虛擬博物館等各種網絡數字化虛擬展館,并大力宣傳網絡數字化平臺。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多注重文化產業、文旅行業的人才培養計劃,用更好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建設,積極幫助現有傳統文化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大力增強已經數字化轉型的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鞏固已經數字化轉型的文化產業的地位。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融合。其次,上海應該有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特色文化等各因素,助力文化產業數字化服務,也要針對不同的文化產業,深入推進線上線下文化產業的融合供給,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的照顧到文創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動用身邊的一切可融合資源,多進行跨行業新興嘗試,將文創在悄無聲息中融入到市民的生活當中去。
國際化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也必不可少。此外,上海本身已經跨入課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那么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本土優勢,向世界展現我們上海的風采、中國的風采,通過數字化賦能的形式,將我們上海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傳遞給出去。同時,互聯網的交互性也會幫助上海的傳統文化與其他世界文化的交流,這正是我們上海“海納百川、包容并濟”思想的體現。
數字化轉型產業帶動文創產業發展。而且,上海很多數字化轉型產業已經發展起來了,那么就需要這些產業帶動文創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諸如AR、VR等數字化技術,可在多區域進行試點,充分在文娛休閑場所使用,積極引導市民群眾對于文創產業的認識度,拓展公共服務鏈條,帶動數字創新、智慧文化等新業態發展,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的概念,將文創產業數字化轉型放到市民本身之上。
文化IP交易和保護也是重中之重。最后,我們在傳播上海乃至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時候,需要注意文化IP的保護。原創性的創意和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都非常需要文化保護和國際認可,我們需要構建一整個完善的生態區塊鏈進行文化IP的交易與保護,逐漸形成高效的運營模式,才能更好地將文化傳遞給每個人。
國家強調要發展“硬實力”,但同時也不能落下“軟實力”。2021年6月,上海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率先提出將“軟實力”應用于國際大都市的城市發展與治理,推動上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上海在向世界展示我們的經濟發展地非常好的同時,也并沒有拋下優秀的文化傳統的力量,經濟實力幫助我們站穩腳跟,而文化傳統的力量則是幫助我們扎根在國際的舞臺之上。不得不說,上海文創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在路上,而且會一直在路上。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