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2024年6月6日,我國迎來5G商用牌照發放五周年。
同日,在以“智聯未來無限可能”為主題的2024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地攜手開啟5G-A新時代,我國通信技術領域迎來了又一重要里程碑。
近期,走入北京市金融街、西三環中央電視塔等區域,很多人驚奇地發現自己手機信號的圖標多了個小“A”,網絡由“5G”自動升級為“5G-A”,下載速度有了5倍以上提升。在長安街、首都機場、奧園中心等區域,5G-A網絡也悄然開通。
5G-A,全稱5G-Advanced,是5G通信技術的演進和增強,也是通往6G的橋梁。今年以來,我國5G-A技術屢獲突破,相關企業集結成鏈、搶占高地,多地頻頻落地關鍵技術應用,實現“水陸空”全覆蓋,應用場景的多樣性日益顯現。
“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已成共識。”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那么,當下5G-A商用在哪些領域發力?如何確保該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并構筑通往6G的橋梁?怎樣降低部署和運營成本?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深入北京、重慶、河北等地實地調研5G-A商用進展,探尋這一技術如何成為智慧城市、低空經濟以及智能工廠等領域發展的“加速器”。
5G-A已來到身邊
與傳統5G相比,5G-A在網絡速度、延遲、連接數等方面顯著提升。從5G升級到5G-A,信號升格是5G-A商用規模化的基石。特別是在人流量集中、交通樞紐、大中型城市運維等復雜的網絡部署環境中,5G-A極大地緩解了網上壓力。
北京移動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完成了5G-A新技術突破后,北京移動聯合中興通訊、聯發科技等企業,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北京市的長安街、金融街等共計18個人群聚集區域實現了5G-A網絡的全部部署,開通了超過1500座5G-A基站。另據北京電信相關負責人透露,日前,剛剛開通的地鐵天通苑東站等多個地點的5G-A網絡,在北京電信與華為等企業共同推進下,也正式運行。
這意味著持有5G終端的用戶,進入這些區域后,就可以感受到5G-A帶來的超高速率,進而滿足更多人同時在線進行高清直播、XR應用以及云游戲等需求。
5G-A商用進程不斷推進。以重慶這一因獨特地形、景點和交通狀況而聞名的3D城市為例。在重大節假日,重慶解放碑附近街道人流量均超100萬(人次),此前頻繁出現網絡信號傳輸“堵塞”、上網卡頓等現象。為解決網絡問題,重慶電信在解放碑商圈引入5G-A的關鍵技術3CC載波聚合,實現了用戶高速泛在的網絡體驗。
“周邊是高聳入云的寫字樓和購物商場,人流量大,網絡覆蓋的技術難度高。”重慶電信無線網絡中心副總經理廖夢石指著解放碑商圈的步行街,向《證券日報》記者說:“重慶電信通過宏微結合,5G大小基站結合,解決了5G網絡基礎覆蓋的難題。”
立交橋與道路的縱橫多變、車道與隧道的復雜密布等地勢特點,一度導致重慶市民出行導航難以精準定位。運營商通過靈活部署,推進信號升格,逐步攻克網絡深度覆蓋的“疑難雜癥”。
在解放碑地下環道指揮大廳,地下環道定位達到秒級,車流系統管理中心大屏上車輛軌跡星羅棋布。“中國移動在地下環道落地了‘5G+北斗’室內導航系統項目,緩解交通壓力,填補了國內地下隧道無衛星導航的技術空白,并可以在高速橋隧、大型煤礦工廠等領域進行快速復制。”中國移動重慶公司渝中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吳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除城市運維之外,在確保旅游景點網絡流暢中,5G-A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網紅列車”李子壩輕軌穿樓成為重慶標志性網紅旅游景點后,大量游客直播打卡導致通信需求劇增,這讓景點原有的通信塔無法滿足三家運營商全頻段覆蓋。
中國鐵塔將其中1座燈桿塔在原位置進行改造升級,通過引入5G-A技術、融入AI算法,將“通信塔”變為“智慧塔”。“這座‘塔’目前可以實現人流監控、漁政監控、大氣環境監測等多項智慧功能。”重慶鐵塔渝中區域經理董曉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通過在李子壩站部署5G-A,中國電信也讓這一地鐵沿線有了5G千兆網速。這需要通信工程師在做好協同部署,讓網線、服務器、軟件“活”起來的同時,確保5G-A設備能夠365天不知疲倦地“奔跑”。
不僅僅是北京、重慶,“從5G升級到5G-A”正在全國多地鋪開。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此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實現移動網絡(4G和5G)信號顯著增強。到2024年底,移動網絡達標速率占比不低于90%。今年以來,國內三大運營商均開始規模部署,統一5G-A組網,信號升格進程也隨之加快。
重慶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長嚴寒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是惠民利民的關鍵舉措,是數字產業活力迸發的重要引擎,更是促進數實融合的關鍵所在。重慶市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圍繞鐵道交通等重點場景落地‘信號升格’,推動部署5G-A網絡等新技術應用進程,不斷提高網絡覆蓋的廣度深度,聚焦信號盲區、弱區等問題加大投入,提升賦能重慶數字建設和新型工業化建設的能力。”
“建機制、強聯動、聚合力、提感知、拓應用,將是下一階段運營商推進‘信號升格’的重點方向。”吳星說。
“5G發展已經到了拐點,5G-A的應用可以突破5G不能滿足甚至無法支撐的XR、車聯網等應用對高帶寬及低時延的需求。5G-A對5G網絡信號提升及突破現狀而言至關重要,也是向6G升級的必然。”鄔賀銓認為。
多個產業正在重塑
民用市場之外,5G-A正在工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除了更高速率、更大連接、更低時延,5G-A還具有智算一體、“空天地”一體等技術特征。當下,從透明城市、智慧天空到智能工廠,通感一體、工業互聯、無源物聯等諸多應用場景,都已離不開5G-A,該技術正逐漸轉化為生產力,重塑多個產業,助力企業提質增效。
在北京亦莊的國內首個應用5G-A技術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內,無人配送小車可以自動將物品送到快遞員手中。小車上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被實時輸送到算力平臺進行模型訓練。在5G-A大帶寬技術的支持下,無人車通過每天對數據的學習和訓練而變得更“聰明”。
在重慶兩江新區國際博覽中心,隨著一架無人機飛向天空,顯示屏上“畫”出了一條不斷刷新著定位數據的紅色線型軌跡,展示著無人機的航向、高度以及速度等關鍵信息。無人機航跡監測背后的技術支撐,正是來自中國移動與華為聯合完成的5G-A通感一體化基站低空感知功能驗證。
“這提升了無人機等低空飛行物的監測準確性,減少了感知盲區,降低了成本。”中國移動重慶公司5G-A技術專家楊玉東指著監控屏幕上閃爍著的軌跡對《證券日報》記者說,“與傳統的雷達相比,基站站點數量減少了60%以上,功率僅為30%。”
不僅是對低空飛行物,5G-A通感一體化基站還可以對道路車輛、水域船舶等實現無盲區、低成本感知,真正落地“水陸空”。
5G-A也正在成為推進智能制造柔性化等產業數字化升級的關鍵信息化技術,其超高可靠性和大規模連接能力與AI、大數據、物聯網交融,共同推動新型智慧工廠的出現。
走進長安汽車的數智工廠,機械臂抓取、旋轉、放下,智能小車穿梭運輸物料,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場景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沖壓、焊接、電池、立體庫等多個車間均實現了“黑燈”生產(自動化生產),僅通過智能化的設備和機器人就能完成復雜的工藝流程。
讓這座有著“智能汽車機器人”之稱的工廠各環節順暢“跑”起來的,正是5G與5G-A技術的應用。在工廠中,5G相關網絡貫通汽車制造、千余種加工及多個生產場景,連接數字底座和數十種制造系統。
“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是中國聯通(重慶)5G融合創新中心(以下簡稱‘5G融合創新中心’)與傳統大型汽車企業首個共創落地的大型汽車數智工廠項目,2024年,已確定啟源、阿維塔等部分數智新能源車型在該工廠投產。”5G融合創新中心產品研發與交付部總經理賀前程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5G融合創新中心是產業鏈生態企業聯合打通推動5G演進技術標準及應用發展的縮影,也是5G-A創新賦能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技術研發落地在汽車電子、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在與長安汽車數智工廠相距1600多公里的河北保定長城精工自動化工廠內,全國首條5G-A汽車柔性產線應運而生,相比普遍制造產線,減少訂單交付損失超過8億元。在這里,5G-A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張智能網絡。
“目前,5G-A柔性生產線在重慶長安、浙江巨石等多個項目中實現規模化復制,對核心生產流程進行持續探索,助力5G工廠快速向高效智能化轉型。”5G融合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安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個5G+智能化場景模式的跑通,讓安徽蔚來、廣東一汽等工廠也引入了這一模式。
“打破傳統瓶頸,通過5G相關技術使AI質檢、物流、軸瓦選配、產品易錯裝等難點環節得到了有效解決。未來,將有望支持更多制造環節的網絡技術升級到5G-A,從而實現更加高效智能。”在宗申動力產業園里,面向5G連接下機器人忙碌的景象,宗申集團智能制造部經理蘭浩說。
從一系列走訪來看,5G-A正在顛覆眾多傳統工業,與AI、新材料技術、超級計算機結合,深入到工業生產的核心領域。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副會長韓舉科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面對自動駕駛、大模型、高端制造等較復雜的網絡連接需求,5G-A不僅提升了網絡的連接密度,還新增了無源功能,并有望推動工業加速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聯。”
規模化商用還需多久?
5G-A應用多點開花,讓產業鏈上各大廠商有了聯合推進5G-A技術突破及規模商用進程的動力。
運營商聯合華為、中興通訊等多家廠商成立了5G-A創新產業聯盟,形成了全方位的業務應用示范,推動5G-A技術從標準走向商用。聯發科技、紫光展銳等芯片、模組等上游廠商也在進行著5G輕量化的實驗室內關鍵技術驗證。產業鏈各環節均在加速“跑”。
5G通信板塊企業規模也在不斷壯大。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5G概念股上市公司達到320家,較去年同期上漲40%。賽迪顧問初步統計,5G及5G-A、算力等將成為運營商及通信企業在2024年資本開支的重點領域,規模將超數千億元。
“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運營商、產業鏈、設備和標準都會趨于成熟,在商業模式、應用場景、產業生態上的發展潛力巨大,5G-A的發展路徑也逐漸清晰。”鄔賀銓表示。
5G-A是我國通信技術升級迭代的必經之路。從時間表來看,中國移動研究院認為,5G-A近期需求(如5G輕量化)在2024年至2025年可實現規模商用。在國際市場上,中東正式開啟5G-A元年,芬蘭運營商推出歐洲首個基于現網的5G-A技術應用。全球多地均吹響了5G-A商用的號角。
5G-A正在加速“上線”,但同時也面臨著部署難、網絡貴等現狀。5G-A實現大范圍商業落地,還需要處理好技術標準、投資和終端模組成本較高以及生態搭建等諸多問題,并承擔起解決好5G時期硬件成本的“高冷”、現象級應用的“缺席”等問題的重任,為6G鋪路。根據中國移動研究院數據,5G-A中遠期需求要實現規模商用尚需2年至6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顯示,6G商用預計要到2030年。
在韓舉科看來,5G-A規模商用的關鍵在于解決好兼容、成本、普及拓展三個難點,包括如何確保技術標準與現有5G設施兼容、在新基站建設及網絡升級中平衡好投入與降本、普及支持5G-A特性的終端產品及擴寬應用。
目前,眾多垂直行業也在摸索5G-A落地的商業模式。“行業在費率、收費方式及如何提升規模效應等方面仍在探索,部分場所5G基站進場難、5G-A部署運維成本高問題還需解決,如通感一體基站的單價是普通5G基站的三倍,生態鏈聯動推進亦在進行中。”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各方“摸著石頭過河”時,做好5G與6G的前瞻性銜接也極為重要。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胡南建議,各方布局5G-A應在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上對6G提前引入,以試驗促進技術完善,在關鍵方向實現預商用,提升5G網絡價值空間。
項立剛認為,為突破這些難點,產業鏈各方需要形成“合力”。同時,輕量化5G、通感一體是5G-A改進方向。“發展5G-A應靈活部署、軟硬結合、平滑演進,應將‘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和‘市場拉動’結合,加快形成產業集聚優勢。”
期待數萬億元產業價值
縱使任重道遠,5G-A商用大潮依舊會來,且會改變千行百業。
這一技術通過智能通信感知等“超能力”,不僅可以支撐低空經濟、無源物聯、無人船舶等領域,讓城市、工業更智慧高效,還正逐漸從高不可攀的科技巔峰走向尋常百姓家,在智能家居、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領域加速落地。
在通信行業觀察者黃海峰看來,XR、裸眼3D、云手機等應用,將在未來幾年迎來一輪井噴式發展,有望在5G-A時代“出圈”。
5G相關技術帶來的創新與變革不僅讓制造業煥發新生,更為智能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到2030年,5G和5G-A等技術將創造1萬億美元的產業價值,惠及所有行業。
“隨著網絡能力向5G-A快速演進,推進創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5G-A將撬動數萬億元增長新空間。”華為高級副總裁、ICT銷售與服務總裁李鵬表示。
加速釋放5G+新技術融合的產業和經濟價值,5G-A也在推進通信技術與AI、算力融合上起到關鍵作用。在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近百家企業在區域形成基于國產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并與成都、昆明等地企業形成算力合作,成為計算產業加速器。
重慶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曹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跨區域的自主創新計算產業生態,將為產業鏈在5G-A技術突破及商用落地上凝聚力量,目前多地均在有序探索。”
整體來看,通信網絡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是數字經濟的“底座”。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我國已前瞻布局,無論是在5G專利數還是商用起步上,均在通信領域走在了前列。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這為通信網絡演進提供廣闊空間。5G-A直接和間接帶動巨大經濟產出的同時,也有望持續拉動產業鏈升級。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IMT-2020(5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表示,五年來,我國5G直接經濟總產出約為5.6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約為14萬億元,有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5G-A將拓展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進一步釋放5G網絡價值。
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徐暢則認為,5G-A正從產業共識加速走向規模商用,將帶動從基礎設施到新場景應用的產業鏈投資機會,其中通信芯片、天線、濾波器、PCB等關鍵環節有望迎來規模增長,并持續圍繞無線AI等新方向進行技術迭代。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5G商用牌照發放五周年來,碩果累累。新一輪產業革命洶涌澎湃,在承上啟下的關鍵年,5G-A商用的大幕已經正式拉開,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速顯現,有望推動我國“數智”經濟邁上新高度。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