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4月25日,全國首例上市公司董監高違反公開承諾案一審判決!
上海金融法院公開宣判原告劉某某、鄭某某訴被告上海金某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某泰”)、袁某、羅某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一案。上海金融法院一審判令被告袁某、羅某共同賠償原告劉某某投資損失50.61萬元,共同賠償原告鄭某某投資損失27.74萬元。兩名投資者獲賠合計78.35萬元。
圖為庭審宣判現場 吳曉璐/攝
該案是2019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來,全國首例因上市公司董監高(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簡稱)未履行公開增持承諾引發的證券侵權糾紛案件。
本案采用示范判決機制進行審理。業內人士表示,后續該案判決生效后,相關投資者可以根據判決確立的原則進行索賠。
延期兩次后最終未增持
兩名投資者索賠
2021年6月15日,金某泰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兼總裁袁某、控股子公司總經理羅某計劃在6個月內增持金某泰公司股份。袁某與羅某擬增持金額分別不低于1.5億元,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3.0億元。本增持計劃未設定價格前提,增持主體將根據股票價格波動情況及資本市場整體趨勢,擇機實施增持計劃。
當年11月26日,金某泰發布第一次增持計劃延期公告稱,增持計劃實施期間,增持主體作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受公司定期報告、業績預告及重大事項信息披露敏感期等因素影響,在敏感期內均無法增持公司股票,致使增持計劃可實施的有效時間大幅縮短。同時,因擬增持金額較大,資金籌措尚未完成,增持主體預計無法在原定日期內完成本次增持計劃。袁某與羅某決定將此次增持計劃的履行期限延長6個月,即增持計劃之截止日期由2021年12月15日延長至2022年6月15日。
2022年5月7日,金某泰發布第二次增持計劃延期公告,增持計劃延期實施期間,因受上海市嚴重疫情的影響,導致增持資金未能及時籌措到位,預計無法在2022年6月15日前完成本次增持計劃,現申請將上述增持計劃的履行截止日由2022年6月15日延至2022年9月30日。
2022年9月30日,金某泰公告稱,截至2022年9月30日,袁某、羅某未依照承諾增持金某泰公司股份。
2022年10月20日,上海證監局對袁某、羅某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上海證監局認為,增持承諾期滿,袁某、羅某未增持公司股份,與此前增持計劃不符。上述行為構成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及其相關方承諾》(證監會公告〔2022〕16號)第十五條第一款所規定的違反承諾的行為。為維護市場秩序,治理承諾失信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對兩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法院認為
公開增持承諾信息嚴重誤導市場和投資者
原告劉某某、鄭某某主張其因上述股份增持承諾購買了金某泰股票,而袁某、羅某未履行承諾,構成證券虛假陳述行為,要求金某泰、袁某、羅某共同賠償投資差額損失、傭金損失等共計900余萬元。
被告金某泰辯稱,其并非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的主體,針對被告袁某、羅某增持股份的全過程,公司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發布了公告,不存在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且已就增持延期事宜及時召開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程序合法合規。
被告袁某、羅某共同辯稱,兩被告已經根據規定及時將增持意愿、資金籌措情況及因資金籌措困難導致延期等情況書面告知金某泰,因客觀上履行能力不足,無法再履行增持承諾,不存在主觀上“忽悠式增持”的故意或過失,對此,公司也及時發布了公告。股價下跌主要是市場整體及企業自身經營等其他情況導致,并非兩被告不履行增持承諾導致。
庭審中,各方當事人圍繞公開承諾增持行為的法律性質、責任構成要件、責任承擔等主要爭議焦點進行了舉證、質證和辯論。
上海金融法院經審理認為,首先,公開承諾包括股份限售承諾、業績承諾、股份增(減)持承諾、分紅承諾、股份回購承諾、法定義務重述承諾等多種類型,不履行公開承諾的法律責任屬性無法一以概之,應結合承諾主體及內容、相對人確定與否、未履行承諾的原因、承諾主體的過錯等因素綜合予以考量,可能構成虛假陳述、操縱市場等典型證券侵權行為,也可能無法歸入證券特殊侵權范疇,抑或是構成違約行為。
其次,就本案訴爭的公開增持承諾是否構成證券虛假陳述行為,應結合證券市場股票增持的行為特點、公開增持承諾的行為性質,以及被告方作出增持承諾時的履約準備、兩次延期事由、未履行承諾原因、有無免責事由等因素綜合判斷。本案中,袁某、羅某在首次作出增持承諾時并無資金準備,在后續延期過程中亦未積極籌措資金,且在面對交易所質詢時以過橋資金制作“虛假”存款證明,故難以認定其有增持的真實意愿。從增持主體、承諾增持金額、市場影響力等角度看,袁某、羅某公開增持承諾信息的披露,對證券市場和投資者預期產生嚴重誤導,其所主張的未能履行增持承諾的抗辯理由明顯不合理,故虛假陳述行為成立且具有重大性。
再次,公開承諾人袁某、羅某為法定信息披露義務人,而非金某泰。從信息披露的全過程看,金某泰盡到了基本的審查義務,亦無證據證明金某泰明知或應知袁某、羅某存在虛假陳述,故不應承擔案涉虛假陳述行為的民事賠償責任。
綜上,經委托第三方機構損失核定,上海金融法院一審判令被告袁某、羅某共同賠償原告劉某某投資損失506,130.96元,共同賠償原告鄭某某投資損失277,406.42元。
(編輯 孫倩)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