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消息顯示,截至2月17日24時,全國新增確診病例1886例,這是2月1日以來全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2000例以內。
除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確診病例79例,已經連續14天下降,且首次降至兩位數;全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也首次降至100例以內。而全國治愈出院人數已連續6天超過千人,2月17日達到了1701人的新高。
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2月17日實現了首地“清零”——神農架林區累計10例確診病例全部治愈,醫務人員零感染。
上述“首次”“首地”的實現,意味著疫情防控形勢進一步出現向好變化。
數字還傳遞出一些好消息——自2月7日起,全國每日新增密切接觸者的增量整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月15日以來,新增的密切接觸者已連續3天降至1萬多,比之前日增2萬以上大為降低,特別是跟2月初每天新增3萬多密切接觸者相比,已經少了一半。
顯然,最關鍵的“四率”目前都有了好消息,收治率、治愈率在穩穩地提升,感染率、病亡率在穩穩地下降。這意味著各地的防控措施已經有力地發揮了作用,而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的集中作戰、各種救治措施的系統展開,也顯著地提升了治療效果。
然而,現在絕不是輕言拐點、放松警惕的時候!恰恰是最吃勁的關鍵時期。因為春運返程的人還在路上。交通部預計到2月底將會有1.2億人次返崗,3月以后還會有1億多人次返崗。再加上返程日期未定的約1億返校學生,加起來還將有超過3億人次的返程大考。漫長的旅途、密封的車廂,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病毒傳染的溫床。
經濟社會要保持正常運轉,不可能阻止人們返工返校,更不能簡單粗暴地把所有返城人員拒之門外。防范春運返程以及復工復產復課之后的傳染風險,還是要緊繃弦、不放松,從“防”字入手,下精細功夫。
首先,必須確保春運路上的安全,從源頭上阻斷病毒的傳播鏈。此前,青島交運集團開出的國內首批“返崗直通大巴”,杭州申請開行的國內首列復工專列,無一例外地,都采取了極其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比如,車輛無死角消毒,每輛車配備消毒液。司乘人員均配備專業的防護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用具,做好自身防護。乘客必須佩戴口罩乘車,車上同時也免費提供一次性口罩。隨車配備電子體溫計,逐人進行檢測。安排乘客隔位、分散就坐,在交通工具后部設立隔離區,并且利用健康碼、購票實名制等方式,做好信息登記和溯源工作,確保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能夠第一時間找到同乘的其他旅客。
這樣做雖然成本會增加,運輸效率也會打折扣,但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交叉傳染風險,把乘客旅途“中招”的概率盡可能降低。比起感染帶來的損失,這種成本的增加是必要的,應該成為返程“標配”,抓緊向全國推廣。
其次,要確保人群返程之后的安全,不給病毒傳播的機會。誰也不知道自己在踏上返程時是否已經攜帶病毒,誰也不能保證返程途中100%安全,那么,返城后自覺居家隔離14天就非常必要。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參加聚會,出門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做到了這些,將減少風險傳播,既不害人也不害己。
隔離期結束,返崗復工復產時,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還要注意防范。最近已有多起復工后引發的聚集性感染,導致單位數十人、數百人被隔離,企業剛復工又被迫停工。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復工防范不可大意,必須堅持佩戴口罩、采取分餐制、認真對電梯消毒、用視頻會議減少聚集、堅持測量體溫等等。哪怕吃盒飯、云辦公,也要確保安全。
目前春運退票截止時間是3月31日,大部分人會在此之前返程,加上14天居家隔離期,春運返程可能帶來的傳染風險期在4月中旬也就結束了。疫情防控阻擊戰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來不得一絲一毫的麻痹松懈。堅持住,我們一定能“熬”垮病毒,徹底切斷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染鏈條,不讓它影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