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成為“最難”的一屆。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人,與去年相比多了40萬人,再加上疫情的沖擊,導致今年大學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在一年一度的畢業季,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全國20余位應屆大學畢業生之后發現,今年找工作確實不易,不過優秀學生仍是就業單位的“搶手貨”。
就業高峰下眾生相
于洪(化名)是國內某高校2020屆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今年年初以來,于洪一直通過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找工作。“總共投出了大概30至40份簡歷,也有一些公司給了回復,但都不是很理想。”于洪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合適的工作真難找。”
之前有幾家北京的公司打算聘用于洪,月薪大約是3000元至4000元的水平。于洪認為,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3000元至4000元的月薪扣除租房子、吃飯等之外,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因此拒絕了這些公司拋出的橄欖枝。
“就業壓力的確挺大的,如果家里不能幫忙,想找一份合適的工作的確是太難了,我們班絕大多數同學至今還未就業。”某高校人力資源專業應屆畢業生高薇(化名)說。
高薇所在的班級共有38名同學,最新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38名同學當中,有10名同學已經就業,占班級總人數的26.32%;尚未就業的同學有28名,占班級總人數的73.68%。從已經就業的情況看,多數是與所學專業有關。另外,包括高薇在內的5名同學表示將參加公務員考試,有4名同學有考研意向。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印證了今年大學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報告指出,一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求職申請人數增加,3月份畢業生開始進入春季招聘市場,求職申請人數同比增幅高達143.25%。綜合來看,在疫情沖擊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兩端均受到一定影響,使得一季度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郭佳(化名)在大學期間學習的是經濟專業,今年3月,郭佳進入到了一家理財培訓公司工作。“我們班有40名同學,其中有7、8人選擇了考研,其他人現在差不多都已經有工作了。”郭佳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就業的確面臨壓力。所以我們班同學在微信群里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先找一份工作干著,等形勢穩定了,自己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后,再找機會選擇更好的工作崗位。”
郭佳認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社會,一切都要從零做起。除了極少一部分人之外,指望一出校門就能找到一份非常滿意的工作恐怕并不現實,找工作還是應該現實一些。
在屢次碰壁之后,于洪聽從了上屆學長的建議,選擇參與國家西部計劃。“根據學長的經驗,參與西部計劃是一年一簽,主要是在政府部門工作,但并非公務員。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會被保留,回來之后,同等條件下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或是考研等,存在優先錄取的機會。”據于洪介紹。
在于洪看來,自己的這種選擇,算是暫緩就業一年,避過今年就業壓力高峰。等到2021年,再視具體情況而定。
“慢就業”現象凸顯
這種不急著找工作,而是四處游歷或去支教,被業內視為“慢就業”,今年以來,該現象較為突出。
近日,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發布的“2020年上海大學生就業情況”顯示,34%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其中90.4%選擇繼續深造后就業,9.6%選擇暫緩就業(間隔一段時期再就業)。
今年年初剛剛從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商科專業留學回國的張東也選擇了“慢就業”。在家長的引導下,他報名了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培訓班,準備學習考證后再就業。“回國之后也投遞過不少簡歷,親朋也推薦過不少工作,但是沒有很理想的。家長和我都希望向金融行業發展,所以選擇參加金融培訓班的集中訓練。”
那么,大學生選擇“慢就業”,是逃避現實還是厚積薄發呢?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從世界范圍看,各個國家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就業率和各大高校就業情況掛鉤,我們國家把大學生畢業時間作為就業率的計算節點,可能有些過于急躁。實際上,從大學生畢業半年或一年后計算就業率,可能更為合適,更能真實反映就業情況。”
但是,也不能憑借“慢就業”的心態自我逃避,應要積極面對。在長春財經學院就業處處長耿子健看來,一些學生找工作困難重重,從某種程度而言,并非完全是客觀因素影響的,很大程度是受到了學生主觀因素的影響。在現階段,一些學生存在“慢就業心態”,眼高手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找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
另外,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采訪時獲悉,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求高校簽訂學生就業統計不能弄虛作假的保證書。但是隨之又口頭傳達通知,要求今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不能低于去年。
“要求今年的就業率不能低于去年,完全是視疫情于不顧了,滑天下之大稽。不低于去年的就業率,不搞虛假就業,不簽訂假的就業協議是不可能達到去年就業率水平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有資深教育從業者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
高校多措并舉促就業
實際上,高校普遍還是在為大學生創造就業條件而積極行動。湖南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蔣利平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疫情之下,學校舉行不少線上招聘會,與此同時,與當地開發區聯動,加大招聘的崗位供給。“2月以來,湖南科技大學舉辦了8場線上招聘會,提供了超過10萬個崗位。今年6月,我校首次線下雙選會舉行,吸引了160家單位來校攬才,共有353人初步達成就業意向,截至目前我校就業率在65%左右,應該略高于高校平均水平。”
“針對今年疫情影響,我們引導應屆畢業生調整心態、腳踏實地,采取先就業后擇業的戰略。同時,學校也及時調整就業指導策略,開展‘慧就業,匯創業’系列線上促就業活動,為企業和學生搭建線上招聘,求職平臺,有意識地指導應屆畢業生在線上學習如何制作出能夠打動用人單位的簡歷,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面試指導。從目前的反饋情況來看,效果還不錯。”耿子健說。
優秀學生仍是“搶手貨”
大學讀書期間,王亮(化名)就開始自主創業經營著一家旅游公司。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旅游行業首當其沖,王亮的創業項目因為虧損而不得不終止。
前段時間,王亮在經歷了認真思考之后,決定暫緩創業,選擇應聘到了一家國內知名的大公司做管培生。“當時有近百人競爭這一個職位,因為我有在大學期間的創業經歷,使得負責招聘的HR對我青睞有加,最終如愿進入這家公司。”王亮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自己未來2、3年都打算在這家大公司學習和鍛煉,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但是以后肯定還是要考慮創業,感覺創業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是否容易,最主要還是與個人因素有關。就現階段而言,學歷肯定還是找工作的第一要素,是敲門磚;第二要素則是個人經歷,而這主要依靠學生時代的積累。”王亮說,“就我個人而言,感覺找工作并不困難。實際上,我有幾個可選擇的工作,最終選擇了這家國內知名大公司,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工作更適合我,更有助于未來的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王東東(化名)實習經驗很多,并提前拿到合適的“Offer(錄用通知)”,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我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就逐漸開始加入秋招大軍了,通過公司網站、求職公眾號等方式投了很多簡歷,并且比較幸運,在今年1月初就拿到Offer,順利進入一家金融機構,沒有受到疫情太多影響。”
《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有相關實習經歷、求職目標明確和社會實踐經驗豐富是畢業生獲得“Offer”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生表示,面試技巧高、專業就業前景好和名校畢業也是成功獲得“Offer”的加分項。
另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了解,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仍然是眾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首選城市。
對此,耿子健認為,沒有必要“千軍萬馬一起過獨木橋”,遠走他鄉不如建設家鄉,北上廣深雖然發展機會多,但是并不意味著其他二三線城市就沒有發展機會。現在很多二線城市的發展同樣不可小覷,而且有著非常好的人才引進政策,這樣的城市也應該成為應屆畢業生在擇業時重點留意的區域。
考研不宜臨陣磨槍
高波(化名)在大學期間學的是人力資源專業,經歷大學四年學習生活之后,高波現階段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份能夠令自己和家人滿意的工作,然而現實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愿。
“在國內的幾家大型招聘網站上找到了一些招聘信息,也投出去一些個人簡歷,但卻都是石沉大海,至今都沒有回音。”高波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網絡上也了解到今年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所以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準備先嘗試考取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規劃師等證書,為日后找工作增加一份砝碼。另外,為了避開今明兩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高峰,也在和家里人商量準備考研,這或許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根據我們的了解,因為現階段面臨就業壓力而打算考研的應屆畢業生還是非常小眾的,并不具有代表性。”東北某高校教師張丹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實際上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后,很多家長和學生就已經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規劃。我們接觸過很多學生在大一時就已經有了考研計劃,并已經為此提前做好準備,這部分學生在大三時已經參加了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一些沒能如期考上研究生的學生,的確在現階段有繼續努力考研的計劃。”
但是對于那些原本就沒有考研計劃、只是為了避開現階段的就業壓力而打算考研的學生而言,這可能并非是好的選擇。一方面,這些學生在此前并沒有為考研而進行積累,現在臨時決定考研,從成功率的角度看似乎就要小很多。另外,即便如愿考研成功,將來同樣還會面臨就業壓力。
重新定義一份“好”工作
科銳國際是A股首家人力資源上市公司,有著多年大學生群體就業幫扶經驗。公司市場總監劉萌萌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今年的疫情的確影響了不少企業的招聘崗位供給,但并非所有行業都在縮小招聘規模。“據我們觀察,在線教育、醫療醫藥類、視頻類、游戲類企業的多個崗位需求都在增加。同時,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方向招聘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從企業需求端來看,應屆大學生實際能力與用人單位對于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結構性不匹配。此外,近年來大學生畢業生總數逐年走高,但從就業意愿看,熱門城市、熱門企業依然是首選,對于中小企業,或西部等相對欠發達地區的崗位則熱情不足,定義一份‘好’工作的標準相對單一,造成較長時間的就業空窗。”劉萌萌認為,對于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政策引導、高校前置化專業設置及就業指導,專業化機構助力,大學生求職心態轉變等多管齊下。
“‘360行,行行出狀元’,后期能否在激烈的職場競爭當中勝出,更多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和機遇。”軟件開發企業天鴻科技總經理關鴻說。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