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1955年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盧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會長,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出版有《田黎明畫集》《田黎明專集》《當代新文人畫大系·田黎明畫集》等。
田黎明獨出心裁的沒骨人物畫廣受關注并引發廣泛爭鳴,因提煉出了屬于一個時代的祥和及鎮定,加之具有強大的視覺表現力和心靈穿透力,他的藝術成就逐漸成為國內外備受關注的焦點與熱點話題。毋庸置疑,人性是一切人文藝術中最應該認真對待的表現對象,因為人性本身對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無疑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建設力,乃至引領力,因此人性需要不斷進化與完善。
正因如此,文學藝術千年以降皆以人性為終極表現對象,且隨著時間推移,因小說藝術最適合刻畫人物形象及人性深度,小說的影響力數百年來長期居于文壇核心地位,廣受世界各國推崇。無獨有偶,繪畫藝術同樣對表現人性世界情有獨鐘,也許也是出于同樣的見解,在繪畫藝術的不同畫種中,利于彰顯豐富人性的人物畫顯然最受關注,而且畫壇也把人物畫的成就擺在最高位置,學術界亦把人物畫的表現置于核心地位給予研究和推動。這不能不說,人物畫的影響與其表現對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迄今為止,田黎明先生筆下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從表現題材上看大致可歸結為如下幾大系列:
其一是都市文化系列。該系列充滿了清新蓬勃的生命意識,乃傳統人文與時代語境完美融合的產物,亦有中西合璧的泛人文創造印跡。其二是鄉村人物系列。此系列滿載純樸自然的氣息和意味,是傳統筆墨與古老哲學在當代境遇中的創造性發展和領悟,是人類返璞歸真意識的當代訴求。其三是水墨人物肖像系列。這個系列始終以大開大合的表現手法,精準表現一些社會熱點人物風采及具備典型意義的古今人物形象,此為藝術之眼和人類靈魂的跨時空對視與相融。其四是包括童年題材在內的回憶系列,借獨到的筆墨技法深情表現了人類對過往美好時光的懷念和追想。其五是高士系列。這一系列既可視為畫家自身風骨情懷的直觀外化,也可看作畫者樂于與古圣先賢之高潔靈魂的跨時空對話……也許田黎明先生的繪畫系列尚可衍生出許多類別,但無不經由其獨創的“融染法”“圍墨法”“連體法”等高難度技法予以深層表現,而且大多彰顯“人與自然”同體共悲的深切人文關懷,甚至生發出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顯示出畫品難能的哲學品格和對不偏不倚終極畫道的無上追求。可以說,田黎明先生深蘊自然之道的藝術創造就是一幅幅“心靈與萬物”共諧美的靈魂畫卷,是民族審美體悟、藝術審美表達和人類善念導引的完美融合與發展,非是“新文人畫”,而是一以貫之地秉持中國文人畫精神在當代歷史進程中的全新表達。恰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田黎明先生似乎意在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貫通合一,試圖將水墨表現“實驗”藝術不斷推向真正合乎天地運行大道的正道上來。
與藝術領域的人性境界互為輝映的是,生活中的田黎明的品行亦堪稱卓越,人藝合一,在人前人后均有良好口碑,可謂當代畫家中始終貫徹傳統“慎獨”思想的代表形象之一。其中有個生活細節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有次,田黎明先生受邀參觀一位山水畫家的個人學術成果展,他如是中肯地贊譽道:“對于已取得一定成就的畫家而言,想要再往前邁出半步談何容易!可依我看,這場展覽完全做到了,從我個人的觀感來說視覺頗感震撼,縱橫捭闔,氣象萬千,便知畫者已朝前足足邁出了一大步。”一般而言,有成就的大畫家在評價同行的藝術成就時往往謹言慎行、欲言又止,但田黎明卻敢于吐露真言,率性而為,表現出了博大的襟懷和直言不諱的勇氣,凸顯出其人格魅力與藝術洞見,其人性光輝可謂從宣紙聚力照向了生活的寬廣疆域。(文/劉遠江)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