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及相關文件中,明確了依法合規、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可以是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投顧和私募理財產品的合作機構。業內人士認為,盡管過去在銀行委外資金中也采取過用私募做投顧的方式,但是,征求意見稿此次擬允許私募管理人為公募理財產品做投顧,不僅有望開啟“私募管公募”新模式,為私募帶來可觀的潛在增量資金,或許還將加速“公奔私”頻率。
有望開啟“私募管公募”新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公募理財產品可由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擔任投顧,有點類似“陽光私募”,即由合格金融機構擔任資管產品發行人和受托人,私募以合作機構身份扮演投資顧問角色。此次征求意見稿提到的做法,有望開啟“私募管公募”新模式。
對此,卓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維光表示,因銀行理財子公司可發行理財產品,投研能力強、歷史業績可追溯、風控合規的私募有機會通過這種模式分公募基金“一杯羹”。普通中小投資者也可通過這種模式享受到私募高效的運營效率和投資管理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視為“陽光公募”。
但他也提到,同當前銀行理財產品類似,銀行公募理財產品同樣會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由私募擔任投顧的這部分理財產品,預計最開始還會優先選擇風險承受力較高、對封閉期太不敏感的客群,主打的依然是絕對收益型產品。
“對私募而言,如能入選銀行公募理財投顧,是非常好的信用增信手段,在高凈值客戶中的美譽度會大大增強,帶來另一個維度上的增量資金。”張維光稱,“在與銀行的新合作模式下,私募管理費是否會有讓渡、業績提成會否提高,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地方。”
“公奔私”或加速
同潛在增量資金相比,業內人士認為,新模式給行業生態及格局帶來的改變或許更值得重視。
某公募基金投研總監表示,如未來“陽光公募”模式在實踐層面走得比較通暢,“公奔私”或變得更普遍和頻繁。那些受限于公募基金公司激勵機制或更信奉絕對收益文化的“公募大佬”,可能會選擇一家知名私募或創設一家私募,專心給銀行做投顧,募資渠道擴大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當然,能入選銀行投顧名單的私募及基金經理必須久經市場考驗。這種情況將倒逼公募基金公司提出更好的股權激勵方案,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推動行業環境持續優化。
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私募做銀行公募理財產品投顧的新模式或影響“私轉公”現狀。受限于牌照等多方面因素,私募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多半會遇到規模瓶頸,在與銀行等“大金主”合作方面也會遭遇掣肘。“私轉公”似乎是跨越“規模陷阱”的有效路徑,符合監管層鼓勵專業人士發起設立公募基金的初衷。但是,“私轉公”成本通常很高。在現行規定下,“私轉公”公司在開展公募業務前,必須將原有私募業務全部剝離或平移至新公司公募專戶。如私募打通與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連接,或許不必再申請“私轉公”。
但是,也有專業人士表達不同觀點。一位基金業資深律師表示,公募在制度建設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以《證券投資基金法》為核心,輔以機構管理、投資運作、資產托管、信息披露等各環節的規章,無論在基金管理層面、市場層面還是監管層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銀行等“大金主”心中的認可度和匹配度更高,“牌照”優勢依然明顯。公募可面向不同投資者自行募集資金、發行產品,自主權更大,對想做大規模、提升行業影響力的私募管理人而言,“私轉公”的意義依然明顯。
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雪認為,征求意見稿將重啟銀行理財投資私募的大門。在很大程度上,私募暫時只能對接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目前,銀行業從整體上還需熟悉如何設計、營銷、運營私募產品。經過這一輪市場波動,投資者重拾信心也需時間。因此,像以前那樣,直接對接龐大的銀行理財資金池,以接近貸款的成本行高杠桿配資,大開大合地攻城略地的“豪邁”時代將不會重現。
專業化細分化或是未來方向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無論是直接投資公募,還是與其他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構合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虧錢、保牌子,那么私募在新模式下能有多大發展空間,完全取決于各銀行發展目標。”某大型股份制銀行資管部人士說,“可以預見的是,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萬能’牌照下,無論公募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專業化、細分化,這也是全球化專業資管機構比較明顯的特點。”
上述銀行人士還提到,私募當前還處在相對初級發展階段,在行業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品牌還未足夠強大、業績可追溯時間短的情況下,要得到銀行、券商或大型國企財務公司等“大金主”的認可仍有不小難度,募資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還得“靠自己”。但是,在行業品牌美譽度、信用度進一步提升情況下,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愈加明朗,私募應利用這個歷史性機會加強與銀行等大機構的合作,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行業地位。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