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行情即將收官,震蕩行情下,公募基金經理變更呈現出“走馬燈”基調。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今年以來基金經理變更(包括離任和新聘兩種情形)數量為718人次,為近年來高位水平(2018年至2021年同期數據分別為426人次、510人次、567人次、752人次)。
貌似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后,實際上有著鮮為人知的細節。基金經理變更不僅與市場行情有關,對管理的基金規模、投資業績,更會產生顯著影響。相關研報分析結果顯示,基金經理變更對偏股基金收益率的影響大于偏債基金,前者影響的業績波動區間在-20%至20%之間,而對偏債型基金的整體影響的業績波動區間,只有-4%至4%之間。
混合產品基金經理
離任占比最大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下稱“天相報告”)指出,由于基金管理人運營管理、績效考核壓力、職業規劃調整等因素,基金經理變動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最為直觀的結論是,基金經理變更與市場行情存在一定聯系。天相報告顯示,當市場行情表現較好時,基金經理離開人數與新增人數均有大幅度提高。比如,2015年新增436位基金經理,相較于2014年的新增漲幅為75%;2021年當年新增643位基金經理,相較于2020年的新增漲幅為41%。
更為具體地,以2017年-2021年間的2287人次基金經理離任作為剖析樣本,天相報告顯示,5年間變動人次較多的多為中大型基金公司,如嘉實基金累計發生64人次基金經理離任,為離任人次最多的公司;工銀瑞信基金和華夏基金離任人次分別為49和42;此外前海開源基金、長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的離任人次也均在40以上。
此外,離任基金經理的管理產品分布,也呈現出一定差異特點。在上述5年2287人次基金經理離任中,管理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發生離任的人次占當年離任總人次的比例最大,每年均保持在45%左右,而海外投資基金、基金中基金(FOF)和商品基金的基金經理每年離任人次占比均不超過當年總離任人次的5%。
偏股型基金最受影響
與基金經理變更現象本身相比,這一現象對基金規模、投資業績的影響,以及影響的量化描述,更有市場參考價值。
天相報告顯示,從收益率和規模兩個角度來看,主動基金整體受影響程度大于被動基金,且較多主動基金在基金經理變動后,出現規模縮水現象。
從規模變動情況來看,偏股型基金相較于偏債型基金受基金經理變動的影響更為敏感,部分偏股型基金甚至一度出現了300億元-400億元規模變動的極值情況。證券時報記者獲悉,某績優基金經理管理的某只主動混合基金在5年多時間內任職回報超250%,年化回報超25%,在同期1300多只同類基金中排名前五。但在該基金經理于今年初離任后,該基金A份額的規模從此前的25億元縮水到一季度末的14億元出頭,到今年二季度末規模則只有12億元出頭。
收益率影響方面,偏股型基金收益率整體受基金經理變動影響較大,整體業績波動區間在-20%至20%之間,而極值情況的存在則將業績波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基金經理變動對偏債型基金的影響整體較小,整體業績波動區間在-4%至4%之間,但也有極值情況存在。
業內分析指出,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業績及規模表現更依賴于基金經理自身的投資風格及行為,基金經理的變動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解釋部分主動管理型基金為何在短期內業績和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而被動管理型基金相較而言受基金經理變動的影響較弱。
基金經理人選更多元
雖然基金經理變動成為公募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常態現象,但在某資管機構一位高層人士看來,基金經理是基金行業的核心人才,他們的有序流動,才能促使行業向好發展。他對記者表示,在行業擴容背景下,未來會有更多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登場,中國公募20多年發展,投研人才已實現了代際更替,不僅有早期績優基金經理“奔私”或走上公募管理崗位,新生代基金經理也在“粉墨登場”中展現自我。
上述資管機構高層人士的表述,有著豐富的現實案例。比如,創金合信基金總經理蘇彥祝,早期曾是南方基金投資部總監,2010年開始轉型從事券商資管業務,加入第一創業證券擔任資產管理部(創金資產管理)總經理,后于2014年帶領第一創業創金資產管理團隊,創立了創金合信基金。此外,2018年創立睿遠基金的陳光明,則是有著逾20年從業經歷的公募老將。另外,東方阿爾法基金總經理劉明,此前曾有過大成基金投資部總監,兼任社保組合基金經理等投研履歷。
新生代基金經理方面,他們擁有更為鮮明的個性,做出了更為多元化的選擇。比如,2020年公募基金業績冠軍趙詣(于2017年3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于2022年3月加盟“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首只基金將于10月13日起公開發售。此外,在2020年前后,基金經理唐雷加盟了東方阿爾法基金,目前是東方阿爾法基金公募投資部副總監、研究部總監。因成功捕捉到新能源科技行情,唐雷的產品管理規模在2021年突破百億元。
實際上,在公募行業大發展背景下,基金公司尤其是成立時間晚的中小公司的“挖人”競爭較為激烈。“挖掘有潛力的基金經理,是公募行業后進者重要的發展策略。實際上,我們早在幾年前就接觸過馮明遠,想挖他過來。當時他的業績才剛做出來,市場知名度還沒有現在這么高,但最后未能談攏,還是挺遺憾的。”某小型公募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
從業穩定性有待提高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基金經理是資本市場發展壯大過程中誕生的專業投資力量,肩負著為基金持有人創造價值回報的責任,變更是為了尋找能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平臺,但過于頻繁的跳槽可能不利于個人穩定發展。
天相報告也指出,基金經理變動是正常的職業調整行為,這對基金產品本身帶來的影響不可避免,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同時也倡議基金管理人應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業績考核制度和員工激勵制度,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以期提高基金經理的從業穩定性,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收益。
談及激勵機制時,蘇彥祝再次提到了合伙人機制。他表示,基于合伙文化的股權激勵機制,在創金合信基金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小基金公司發展初期往往面臨著生存壓力,產品規模、人員薪酬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但在合伙機制下,團隊成員愿意并肩作戰,并在磨合中逐漸產生了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
蘇彥祝認為,合伙機制所解決的主要是“利益跨期分配問題”。好比一起種果樹,樹苗種下去,施肥澆水后,要等3年或5年后才能結果,等有果實了,再摘下來分給大家。股權只是一個數字,要真正實現激勵效果,還需要成員之間具備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和信任感。“在合伙文化的氛圍下,團隊成員愿意做長期才能見效的事,也就是某種意義上難而正確的事。不僅是投研體系,包括IT系統建設、投資者教育等方面的布局,當期付出往往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