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基金行業機構踐行《證券期貨業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共促基金行業數字化轉型,按照中國證監會總體工作部署,于2022年11月開展“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主題宣傳月”活動。通過開展“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主題宣傳月”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展現數字化轉型成果案例,激發金融科技創新活力,營造金融科技長效發展新生態。該篇為“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主題宣傳月”系列宣傳之一。
擁抱數字化變革 打造資產管理核心競爭力
——博時基金新一代投資決策系統建設
一、前瞻布局,擁抱資產管理數字化變革
博時基金新一代投資決策支持系統項目的初衷,一開始是支持業務的高速發展。2016年以來,博時基金在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下,走出歷史低谷,業務高速發展,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從2015年的3000多億增長到2021年的超過1.8萬億,六年增長了五倍多。在這個背景下,博時基金原有的資產管理系統不堪重負,嚴重影響公司業務發展。
基于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博時基金管理層結合中長期發展戰略,前瞻性地部署了“新一代投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工作。在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又逐步建立了更高的數字化轉型的目標。
第一是適應行業發展趨勢,擁抱數字化轉型。從數字化角度,可以把資產管理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作坊時代,特點是手工打造,主要業務是Alpha主動管理,這種模式對數字化要求不高;第二個時代是工業化時代,業務特點是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實現Alpha和Beta規模經營,現在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都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投資和風險管理更多依靠團隊的力量,依靠內部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來做大規模,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投研數字化流水線;第三個時代是智能化時代,業務特點是個性化大規模生產,業務方向是SmartBeta、智能投顧,這種業務本身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特點。當前,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正在跨越式發展,邁向工業化時代和智能化時代,資產管理機構需要去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擁抱數字化轉型。
第二是通過數字化打造核心競爭力。在資管新規、資本市場改革、居民財富增長、金融開放等背景下,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長期的黃金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資管行業的格局將迎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認為,資產管理行業的競爭,不僅僅是投研專業能力的競爭,更是金融科技的競爭,數字化是行業格局變化的核心變量。同時,因為投研能力是資管行業的核心能力,所以本項目就是博時基金打造投研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項目。
二、攻堅克難,追求專精卓越
項目的規劃建設,面臨很多的難點。在項目啟動初期,有些難點是行業共性的,比如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在投研業務線上采用了不同來源、不同廠商的異構系統,一是形成煙囪式架構,跨部門跨機構系統間手工交互;二是較多依賴廠商核心系統,業務承載能力受限,難以支持個性化業務;三是數據難以實時有效打通,影響決策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當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嚴重制約。
另外,資產管理業務的特點,決定了本項目專業化程度高、業務鏈條長、個性化要求多、項目規模大。同時,有些業務痛點,長期以來,依靠傳統技術沒有得到解決。這些都是這個項目突出的難點所在。這類項目很難做,失敗的風險非常大。因此,這個領域的資管科技被稱為是金融科技的下半場,是金融科技的深水區。
面對諸多困難,怎樣入手開展工作?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借鑒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比如美國市場比較成熟,根據普華永道研究報告的數據,美國的頭部資產管理機構一個公司的科技投入,高于中國大陸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科技投入。成熟市場資產管理行業科技投入高,這背后邏輯就是能通過科技賦能建立核心競爭力、能帶來很好的業務回報。其中,貝萊德的阿拉丁被認為是資管科技的標桿。總體來看,阿拉丁是一個一體化的投研、風控和交易平臺,借助平臺把投研的整個業務鏈條打通、把底層數據打通,并且有長期的數據沉淀,因此數字化支撐能力非常強大。
博時基金建設新一代投資決策支持系統的目標,就是要借鑒全球資管科技的標桿,同時也要結合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的特點,做出特色來,這就是博時基金在這個項目上的探索與實踐。
本項目難點很多,同時也是資管行業人員投入特別大的自主研發項目,項目的成功落地需要堅持不懈地攻堅克難,總結起來有幾方面的關鍵因素。一是項目投入大、涉及到公司一半部門的參與,這種請況下,領導的支持是成功的首要條件;二是謀定后動、規劃引領,通過扎實、前瞻性的規劃,攻克了長期的難點,之后幾年項目進展和規劃思路非常吻合,成為奠定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三是科技和業務深度融合,共同推進投研數字化進程,該項目有十幾個業務一級部門共同參與;四是從管理到技術,要實現從特種兵到正規軍的升級,建立大型復雜項目管理能力,能打大仗;在管理上建立了行業領先的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平臺,實現整體的敏捷,DevOps也獲得了證監會“第六屆證券期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在技術上建立新一代技術架構BOFA,在行業率先開展微服務和容器云的應用探索;五是團隊發揚創業精神,克服諸多的困難。
本項目2016年底啟動開發,自2018年初上線后,一直伴隨著公司投研數字化的進程持續迭代升級,截止2021年底,有投資管理、場外交易、合規風控、運營保障、實時估值、監控平臺、開放服務平臺等八大子系統、業務功能視圖1500多個、超過5000項關鍵功能點。
三、借鑒國際資管科技先進的理念和系統,填補行業空白
本項目創新的亮點,是借鑒國際先進的理念和系統,結合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特點,進行自頂而下的一體化創新設計,建立起全資產、全流程、全球化的一體化平臺。所謂全資產、全流程、全球化,主要特征是覆蓋了博時母子公司的全部產品和業務,包括公募基金、專戶與私募基金、養老金產品、QDII與QFII產品。實現貫穿全流程的研究管理、投資管理、交易管理、運營管理、合規管理、組合風險管理、績效評價。在交易能力上,支持各類場外FICC品種的交易。不僅是博時基金在使用,系統也覆蓋了博時基金的子公司博時資本的業務、和海外子公司博時國際的業務。
放在中國資產管理發展的大背景下看,博時希望通過平臺建設,進行領先于業務發展的趨勢的布局,把握變革的脈搏。
在整體解決方案方面,本項目全方位、立體化打造投研數字化支撐平臺。第一,在橫向進行整合,把各部門的業務打通、與外部參與機構打通,底層數據打通,形成全流程閉環,形成內外部生態的互聯互通,提升協同效應、把握商業機會;第二,在縱向進行管理提升,把手工操作轉變成自動化、智能化操作,把投研人員從低價值、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投資決策、處理風險、關注投資績效;第三,在業務縱深,整合內外部大數據,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決策。
在業務架構方面,新一代投決系統平臺實現了投資前、投資中、投資后業務的全流程一體化。也就是說投資業務線上的各個部門,包括母子公司,實現了在同一個平臺上的企業級協作流水線。在同一個平臺上,我們可以把這些業務串接起來。投資前,有產品管理、投資研究環節。投資中,有投資管理、交易管理環節。投資后,有運作管理、數據服務環節。全面風險管理貫穿各個業務環節。把貫穿各個部門的業務放到一個平臺上,可以比作是資管的ERP,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也正是因為實現了這樣一個一體化平臺,實現數據實時打通,有更豐富的數據沉淀,所以才有了強大的數字化支撐能力。
在技術架構方面,系統建設的突出難點,是項目規模大、業務復雜、個性化需求多、實時性要求高,技術上從三方面解決這些問題。第一,是在系統一體化規劃的基礎上,采用微服務思想進行解耦合設計,進行橫向拆分,可獨立部署,降低復雜性;第二,是利用DevOps、容器等先進技術,實現敏捷和可擴展;第三,是采用內存計算等多種先進技術,支撐對上千只組合的強大的實時性能要求。
在金融科技方面,投研面臨的很多痛點問題,用傳統技術很難解決。因此,系統引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面的金融科技新技術,采用自主研發、合作研發、直接采購引進等方式,突破傳統技術的局限。一是智能研究,包括另類數據的智能獲取、智能研究搜索、產業鏈知識圖譜分析、智能研報生成等等;二是智能投資,包括智能多因子量化投資策略等;三是智能交易,包括社交工具智能詢價,場外交易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四是智能風控,包括大數據輿情、智能財務分析,知識圖譜推理風險傳導,市場暴跌預警等;五是自動化運營,應用RPA、超自動化等技術,實現自動化運營。
四、三層能力,打造資產管理的核心競爭力
從項目發揮的作用看,新投決打造了全資產、全流程、全球化的資產管理一體化平臺,目前在平臺上管理的母子公司、海內外資產超過1.8萬億,年交易額數十萬億。
平臺發揮的作用,可以總結為三層能力,推動數字化轉型,驅動業務增長,打造資產管理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顯著提升投研業務的效能。借助平臺,實現了智能化研究、投研一體化管理、組合精細化管理、投資決策支持、智能量化投資、運營自動化、全面風險管理,極大提升了業務效能。以銀行間回購業務為例,這個業務每年交易額超過10萬億,從具體的頭寸管理、交易執行等指標看,數字化重構了業務模式,通過智能化和自動化,多個環節的效率有5-10倍的提升。這只是一個業務點。從整個投研業務看,按人均效率提升30%計算,每年效率提升帶來的效益就超過上億元。
二是推動資管業務的創新。這幾年博時基金遵循服務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推動深港跨境金融的宗旨,有很多的業務創新。以跨境回購投資業務為例,這個業務直接依賴于本項目,上線首年交易金額80億美元,累計融資40億美元,吸引機構合作建立12個組合,組合規模8.5億美元,效益顯著。
三是投研核心能力的輸出。以MOM模式創新為例,相當于是把博時內部的投研數字化能力輸出,為MOM委托人和投顧提供服務。目前,境內外MOM資產規模超過1000多億,推動了機構業務的增長。
在行業效應和社會效應方面,本項目引起大資管行業的關注和認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博時基金始終秉承“合作開放、生態共享、互利共贏”的理念,積極與同業交流、分享、學習,先后接待近百家外部機構現場參觀交流“新投決系統”,其中大多是大資管行業頭部機構,涵蓋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助力資管行業金融科技生態建設。“新投決系統”曾經兩次入選中國證監會資本市場學院培訓課程,入選了資本市場學院和工信部信通院金融科技優秀案例,并在行業各大論壇進行了分享,行業示范價值顯著,助力了資管行業數字化變革,也推動了博時基金數字化品牌建設。
本項目獲得多個省部級重要獎項,包括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金融科技發展獎二等獎,中國證監會第七屆證券期貨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廣東省政府2021年廣東省金融創新獎三等獎等。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