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會玲
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發”)作為中國第一家具有航運物流特色的航運金融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從實體到“產融結合”的轉變。自2016年重組以來,中遠海發經過三年的積極探索,成功構建了以“產融結合、以融助產”為主旨的一站式航運金融服務體系雛形。公司業績穩步增長,如今公司總資產超千億元。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位于上海浦東的中國遠洋海運大廈,中遠海發董秘俞震及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與公司的發展歷程以及中遠海發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
從實體產業到產融結合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于2016年2月1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簡稱“中海集團”)重組而成,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涉及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特大型中央企業,總部設在上海,注冊資本110億元。中遠海發作為集團旗下航運金融上市平臺,致力于打造具有航運物流特色的供應鏈綜合金融服務商。
中遠海發前身為中海集裝箱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集運”),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班輪運輸業務為主業的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特大型綜合性企業。公司于2004年6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并于2007年12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是一家總股本達116.08億股的滬港兩地上市公司。
2016年,為貫徹國資委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要求,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進行重組合并,公司實現戰略定位的全面轉型,正式更名為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中國第一家具有航運金融特色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在資本市場正式亮相。
在此次重組中,中遠海發通過將集裝箱船舶和集裝箱出租予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海控”),同時出售集運配套業務和中海港口股權,收購中遠和中海集團租賃類、金融類資產及股權,成為專注于航運金融服務的上市平臺,公司資產規模大規模提升。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56.36億元、159.40億元和163.38億元。2018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人民幣13.86億元。截至2018年底,公司資產規模達人民幣1378.4億元。
公司董秘俞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為中遠海發業務模式轉型的第四年,亦是公司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公司始終秉持“金融助力實業、發展創造價值”的理念,圍繞航運主業,拓展產融結合,與實體經濟緊密配合,努力打造航運物流特色的供應鏈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圍繞航運布局三板塊
俞震向記者介紹了公司的三大業務板塊。
航運及相關產業租賃板塊主要涉及三塊租賃業務。其中,船舶租賃業務主要致力于集裝箱船舶、干散貨船舶等多種船型的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領域。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集裝箱船隊規模達90艘,總運力達62.95萬TEU,6.4萬噸級散貨船4艘,液化天然氣船、重吊船等各類型船舶80余艘,船隊運力規模位居世界前列。集裝箱租賃業務作為集裝箱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事各類型的集裝箱租賃及貿易等,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集裝箱保有量達380萬TEU,位居全球第二。其他產業租賃業務致力于發展醫療、公共服務、新能源、智能制造和汽車金融等多個領域的融資租賃業務,截至2018年底,公司下屬中遠海運租賃有限公司租賃資產余額約為270億元。
公司集裝箱制造板塊專業從事物流裝備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等業務,主營國際標準干貨箱、特種集裝箱及房屋箱制造。公司下屬上海寰宇物流裝備有限公司在錦州、連云港和廣州設有現代化造箱廠,設計年產能達55萬TEU。為進一步抓住市場機遇,做強做優航運產業鏈,中遠海運集團通過下屬中遠海運金控收購了勝獅貨柜所持有的部分集裝箱制造企業相關股權資產,同時,將相關標的公司股權委托給公司下屬上海寰宇進行管理。此次收購,使公司造箱板塊在產能布局和產品領域方面精準補足短板,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滿足集團自身及航運市場需求同時,又能有效控制行業總產能、改善行業生態,也體現了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貫徹落實。
公司投資及服務業務板塊,積極布局航運、物流產業鏈,圍繞上下游提供產業鏈金融服務,注重戰略價值與財務回報并重,戰略協同與業務驅動雙軌并行,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充分利用航運業的產業經驗、金融服務業的既有資源促進產融結合,取得航運金融業務的協同發展。
深化協同效應持續穩定發展
俞震告訴記者,“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美國的貨幣政策調整以及歐元區政治局勢較為動蕩等因素使2019年全球經濟發展充滿較多不確定性。在宏觀經濟環境尚不明朗的形勢下,航運市場復蘇態勢預期依然緩慢。”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遠海發積極發展和創新航運金融業務,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實現了持續穩定的發展。
資料顯示,2018年,船舶租賃業務方面,公司租出船舶94艘。船舶租賃收入為人民幣51.24億元,其中船舶經營租賃收入為人民幣48.49億元,船舶融資租賃收入為人民幣2.75億元。同時,公司在高速公路和碼頭等大交通類領域拓展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拓新的租賃業務市場。集裝箱租賃業務方面,公司2018年集裝箱租賃、管理及銷售收入為人民幣32.03億元,,租箱業務保持穩中有升。其它產業融資租賃業務2018年度收入為人民幣20.57億元,實現同比較大幅上升。
集裝箱制造業務板塊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為人民幣79.2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32.84%。俞震介紹,2018年集裝箱制造市場較為景氣,公司抓住市場機遇,前瞻性改進集裝箱油漆技術,大大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市場營銷,通過科學排產提升生產效率,使得集裝箱制造板塊量價齊升。2018年,公司集裝箱累計銷售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投資及服務業務板塊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為人民幣4.03億元。“對外投資方面,目前公司參與了五礦集團、中石油集團定增項目,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央企間的戰略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公司整體投資回報。另外,公司還持有部分上市公司和金融企業的股權,并實現了良好的財務回報。”俞震補充道:“2018年,公司繼續推進‘遠海’系列基金,聚合外部資本,實現互惠共贏,同時,公司積極布局航運、物流產業鏈,拓展保險、小額貸款、保理及碳排放權等領域的業務,取得了廣度與深度的突破。”
“未來,公司將以航運為核,發揮航運物流產業優勢,服務于上下游產業鏈,降低主業投融資成本,平抑航運波動,實現以融助產;以產業為基,打造以航運及相關產業租賃、集裝箱制造、投資及服務業務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租賃、保險、基金、小貸等航運金融組合優勢,打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提供物流、融資、風險管理等一站式解決方案,致力于提升企業客戶黏性及議價能力,并為航運主業盤活資產,建立多種業務協同發展的航運金融服務平臺。”對于公司發展前景,俞震表達了充足的信心。
(編輯 白寶玉)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