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成為今年A股市場退市的一個新途徑。繼中弘股份、雛鷹農牧、華信國際、印紀傳媒之后,*ST大控鎖定了面值退市第五股。
9月17日,*ST大控開盤繼續跌停,報0.71元,連續18個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9月17日晚,*ST大控公告稱,預計公司股價在后續2個交易日將繼續低于股票面值,公司股票將因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觸及終止上市條件。公司股票將于9月20日停牌,上交所將在停牌后15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從過往面值退市股的經驗來看,為了保殼,各家公司均使出渾身解數:雛鷹農牧以肉償債,*ST華業無償注入資產。在股價重回面值無望之前,*ST大控并非沒有作出努力,9月11日,其董事長林大光甚至決定“賣房增持”。但熟悉了資本市場“套路”的投資者并不買賬,*ST大控股價依舊跌勢不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公司想要保住上市地位難度很大,后續面臨的問題是,投資者索賠難度頗大。
有律師告訴記者,近期面值退市的案例越來越多,很多公司資不抵債,目前已停止接受低價股的訴訟申請。
兩次被立案調查
9月11日晚,在*ST大控連續15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元、報0.83元之際,董事長林大光拋出一份增持計劃。
這份增持計劃被認為“炒作”意味甚濃,一方面,林大光此前并未持有公司股份;另一方面,在股價已連續15個交易日低于面值的時候才提出增持,被投資者認為沒有誠意。
值得注意的是,林大光增持股份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處置房產。公告稱,林大光擁有位于深圳前海多套房產,將通過處置部分房產及抵押貸款方式籌資增持股票。
這封公告之后,公司股價還是沒有起色,9月12日,股價繼續下跌4.82%。9月17日,*ST大控再度跌停,報0.71元,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中,想要重回面值已回天無力。
投資者此番用腳投票,或是徹底看穿了*ST大控的“伎倆”。實際上,在資本運作方面,*ST大控是有“前科”的。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今,*ST大控共發起過7次并購。而*ST大控對“非常規”的并購方式似乎很是偏愛。
如2014年,*ST大控相繼拋出兩項投資計劃,分別嵌套了可轉債換股和股權置換計劃;2015年,*ST大控謀求以7.7億元收購關聯方公司中再資源,但在并購方案中夾雜了債權抵償協議,被市場認為僅是購買空殼;2017年,*ST大控再次提出跨界收購中國再生醫學27.9%股權。最終,上述計劃均流產。
一方面是眼光繚亂的資本運作炒作股價,另一方面,通過預付款的方式,*ST大控被大股東及關聯方逐漸掏空。2016年,*ST大控對大股東孫公司大通銅業的關聯交易高達14.7億元,幾乎構成了大通銅業全部的收入來源。
執著于這種資本運作之下,*ST大控主業不振,業績持續走差。2015年、2016年,*ST大控業績驟降,被會計師事務所拒絕表示意見,公司一度處在暫停上市邊緣。2017年,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ST大控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年收到大連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公司多筆擔保和訴訟未履行信披義務、業績預告披露違規,涉嫌內幕交易等,時任董事長代威被給予警告。
2018年以來,*ST大控又相繼拋出力昊金屬、豐禧供應鏈、高登大酒店等并購案,也均以流產告終。
2019年4月,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違法,*ST大控再次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無可執行財產
而在被第二次立案調查之后,*ST大控對并購仍不死心。2019年6月,*ST大控又公告擬收購梓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9月5日晚再度公告,曾孫公司擬以1.07億元現金收購租電智能51%股權。
連續籌劃對外收購,引發了上交所的高度關注。關注函稱,公司多次跨行業收購資產,短期內即終止相關收購。近期,公司尚未披露收購梓寧建設相關進展,請公司說明再次收購資產的真實目的和商業合理性,是否為臨時交易安排,并提示存在的相關風險。
至今,公司未對問詢函作出回復。9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ST大控證券部,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公司保住上市地位的難度非常大,幾乎不太可能,自去年中弘股份退市以來,上市公司的殼越來越不值錢,面值退市成為常態,另外退市整理期內也不得進行資產重組,留給大股東的選擇不多,可能只有拿出真金白銀,去回購股票,但看起來不太現實。”9月17日,廣東邦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虎律師告訴記者。
目前來看,*ST大控并不具備自救能力。今年半年報顯示,公司貨幣資金僅余8549萬,而債務總計則高達19億元,中小投資者的索賠呼聲強烈。
但是,一個尷尬的局面是,投資者可能面臨*ST大控“沒錢可賠”的境地。
實際上,在2017年公司被立案調查之后,已經有投資者提出索賠并勝訴。
浙江一位曾代理*ST大控投資者索賠案的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代理了29名投資者索賠案件,一審、二審均勝訴,但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未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因此裁定終結執行程序。
“一方面,投資者獲賠50%損失,賠償金額比較有限;另一方面,公司無可執行財產,意味著這部分賠償都很難拿到。現在公司又面臨退市壓力、第二次被立案調查,可以說是一個惡性循環,訴訟周期也會變長。綜合考慮下來,我們已經不再接新的訴訟案件了。”該浙江律師表示。
該律師進一步表示,盡管公司還有部分凈資產有清算價值,但在真正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現實阻礙,比如某些資產有些債權人有優先受償權,投資者需要等待;還有一些投資者將實控人也列為被告,但有消息顯示實控人跑路,法院的文書無法送達,給投資者的維權又增加了困難。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