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紅
在多番上演3000點拉鋸戰下,A股上市公司回購、增持再掀熱潮。
5月10日,為提振市場情緒、傳遞發展信心,包括華源控股、蘇州固锝、國軒高科及星期六在內的17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回購報告書或回購預案。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本次回購均為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涉及半導體、新能源、紡織服裝、包裝印刷及醫藥等行業;回購多數用于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值得一提的是,除回購“護盤”外,同日還有不少股東選擇增持力挺。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公司認為市場沒有給予公司合理的估值定位,所以通過回購和增持來提振投資信心。這也體現了當前A股集體低估的狀態,在流動性偏低的當下,回購和增持的確有利于強化公司的股價預期。”
17家公司大手筆回購
從回購金額看,17家上市公司回購金額均超過千萬元。其中,京東方A、國軒高科、普洛藥業、星期六及榮晟環保等8家公司回購金額超億元。
京東方A公告顯示,5月10日,京東方A擬以自有資金回購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份,予以注銷并相應減少公司注冊資本;本次回購資金規模不超過港幣10億元;回購價格不高于港幣4.80元/股;回購數量不低于2億股,不超過3億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約0.52%至0.78%。
對于本次回購,京東方A董事會秘書劉洪峰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回復稱:“公司大手筆回購,主要是通過增厚每股收益,向投資者傳達成長信心,維護公司價值,切實提高股東投資回報。”
如此“巨資”是否會對公司造成壓力?京東方A解釋稱:“假設此次回購金額按照上限港幣10億元,根據2021年12月31日的財務數據測算,回購資金約占公司總資產的0.18%、約占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的0.57%。公司‘有能力支付回購價款’。”
再來看本次回購超億元的國軒高科,同日也宣布擬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票,資金總額不低于人民幣2億元且不超過4億元,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45.00元/股,預計回購股份約為444.44萬股至888.89萬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比例為0.27%至0.53%;后期用于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持股計劃。
同樣為綁定人才做打算。普洛藥業擬使用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份,資金總額為人民幣2億元至4億元,本次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人民幣30元/股,用于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持股計劃。
此外,當日還有運達科技、德聯集團、鴻遠電子、華光新材等多家公司披露回購方案,最低回購金額也在1200萬元(含)以上。
對于股份回購的必要性,多家公司均表示:“有利于維護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增強投資者的信心,推動股票價格向公司長期內在價值的合理回歸,促進公司穩定可持續發展。”
股東“真金白銀”力挺自家股票
有上市公司回購如火如荼,也有上市公司股東掀起增持熱。
5月10日,蒙泰高新即獲“自家人”鼎力支持。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朱少芬及財務總監鄭小毅擬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票,雙方本次增持的股份數量不低于5萬股,合計不低于10萬股。
同日,沐邦高科控股股東將計劃增持不低于5000萬元且不超過1億元;柳工也發布公告稱,董事長兼CEO曾光安先生已增持公司股份2.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01%,公司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將計劃增持金額不低于人民幣102萬元;方大集團宣布實際控制人熊建明及其控制的盛久投資有限公司分別使用自有資金增持公司股份。
除此之外,還包括應流股份、精鍛科技、遼寧成大及浙江鼎力等十余家公司股東同日發起增持計劃。
對于增持的目的,上述公司均表示:“基于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切實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以更好地支持公司未來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盤和林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股東增持重要的意義在于利益綁定。大股東和小股東利益一致,持有更高比例份額的大股東和實控人對公司經營更有信心。高管持股能夠與上市公司、小股東利益綁定,優化企業經營架構,提升高管工作積極性,對于上市公司未來發展有利。對于提振投資者信心,高管主動增持方式比股權激勵方式更有效。”
專家提醒:警惕“口號型回購”等風險
4月至今,A股市場在3000點來回拉鋸,引起國內外投資者廣泛關注,監管部門也動作頻頻。
從證監會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表態要激發市場活力、潛力,進一步提升市場韌性;到央行回應金融市場波動,明確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監管層多措并舉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受利好政策影響,4月以來,市場參與各方都在積極維護市場的穩定,上市公司紛紛加入回購、增持陣營。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年內已有近500家上市公司宣布完成回購或發布回購預案,累計回購規模超300億元。
對此,盤和林向《證券日報》記者認為:“上市公司回購、增持要量力而行。比如,回購注銷要注重上市公司自身的現金流狀況,不能強行推進;回購用于股權激勵,要看上市公司利潤和現金流是否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增持方面,實控人要關注自身的資金狀況,不要透支自身資金能力,不要過度杠桿。”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則向《證券日報》記者提醒:“對于上市公司密集回購、增持,投資者需要注意上市公司的目的與訴求,然后再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投資判斷,而不能盲目跟風做出投資決策,以避免帶來對自身不必要的損失。要警惕‘忽悠式回購’、‘口號型回購’及‘左手回購、右手減持’現象的存在。”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亦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上市公司回購‘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回購金額與預案相差較大。投資者看待這類公告時,還要通過回購和增持的數量、價格、期限以及行業周期、市場趨勢來綜合判斷;要時刻關注回購信息的變動,以做到及時應對。”
(編輯 才山丹)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