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2月24日,ST曙光連發三則公告,公告類型為上交所股票通報批評、上交所股票公開譴責和上交所股票監管關注。公告內容顯示,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對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華泰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泰汽車)、實際控制人張秀根及ST曙光董事長宮大等存在多項違規,并對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并要求對相關違規事項進行整改。
遭遇多重利空的ST曙光在過去一年內跌停與漲停交替,早已淪為“妖股”,而無關汽車產業的進退。
“華泰汽車獨立發展的能力和意義已不復存在,引進新的產業投資方,進行重組整合已是必然。”對此,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認為,要接手具有“全牌照”的曙光,首先需要獲得丹東當地政府與各大股東的信任,其次還要清理華泰汽車的身后事。結合目前的車市競爭烈度,敢于投身造車的產業勢力已然不多,留給車企牌照資源變現的時間也所剩無幾。
ST曙光及董事長遭通報處分
控股股東與相關責任人提出異議
公告稱,ST曙光及華泰汽車、實際控制人張秀根披露,有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包括未及時披露資產評估報告被撤回事項,未按規定披露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提示性公告;未及時披露實際控制人被采取強制措施的重大事項;公司未及時披露業績預告;公司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履職不到位;公司交易相關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完整等。
鑒于上述多項違規事宜,上交所認定,ST曙光對關聯交易標的資產評估報告被撤回的事項披露不及時、未按規定分階段披露涉及事項的解決進展情況、未按規定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半年度業績預告、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履職不到位、交易相關信息披露不及時和不完整等行為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號——規范運作》等有關規定。
資料顯示,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11日,旗下擁有黃海汽車和曙光車橋兩大名牌產品;而華泰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18日,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為主營業務的自主品牌車企,創始人為張秀根,張秀根持有華泰汽車99%的股權,華泰汽車持有曙光股份19.77%股份,張秀根既是華泰汽車實控人,也是曙光股份實控人。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在規定期限內,ST曙光、控股股東及相關責任人均提出異議,并申請聽證。其中,針對上交所指出的“未及時披露資產評估報告被撤回事項”,ST曙光和宮大(時任ST曙光董事長「代行董事會秘書」)提出,中鋒評估公司發送的“擬撤銷”電子郵件,未產生直接撤銷報告的效力,不能認定評估報告已被撤回。
另外,針對上交所指出的“未及時披露實際控制人被采取強制措施的重大事項”,張宏亮(時任ST曙光董事)及華泰汽車提出,未收到相關部門的通知文件,無法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在收到監管要求后,已向實際控制人親屬了解情況并告知公司進行披露。因時間緊張,核實信息的全面性不能保證。
而作為當事人的張秀根則表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后,無法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無法第一時間披露信息。
據此前公告顯示,ST曙光于2022年9月13日披露與實控人張秀根處于失聯狀態,當時上交所火速對ST曙光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就相關情況做出具體說明,其中包括實控人失聯原因。當晚,ST曙光稱,自2022年8月中旬以來,ST曙光無法與公司實際控制人張秀根先生取得聯系,但與控股股東華泰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溝通正常。
之后的9月21日,ST曙光在回復上交所監管工作函中確認,張秀根于2022年7月5日因涉嫌“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被天津市濱海新區公安局采取拘留的強制措施。在2022年8月10日,因上述土地使用權轉讓問題轉為批捕。2022年11月9日,張秀根被取保候審。
“殼資源”成為股價助推器
華泰汽車資質產能處置成為焦點
利空壓頂下,隨著公司實控人張秀根的被批捕被確認,ST曙光股價卻意外漲成了“妖股”。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22年8月10日收盤價3.5元一路漲到9月28日收盤9.49元,一個半月ST曙光市值大漲超1.7倍。不僅如此,在2022年11月1日-11月17日的13個交易日內,ST曙光再次狂攬了11個漲停板,累計漲幅達64.47%。2023年2月26日,ST曙光股價僅為5.68元。
2000年,創始人張秀根從一汽集團手中收購了山東榮成汽車廠,之后更名為榮成華泰汽車有限公司,此后開始大舉進軍汽車行業并開啟自主造車路。盡管華泰汽車擁有不錯的造車資質,作為國內最早推出SUV車型的車企一度被譽為“國產SUV之父”,但完美的開局并未伴隨華泰汽車太久。
2015年—2016年,華泰汽車銷量分別為7.12萬輛和7.30萬輛。由于搭上國內SUV熱的東風,至2017年銷量一躍攀升81.64%至13.26萬輛。銷量的暴漲令華泰汽車信心膨脹,當年車展上,華泰汽車立下2018年銷量達20萬輛,2020年超50萬輛的宏偉目標。
不過,由于數據差異懸殊,華泰汽車的銷量數據曾一度被曝存疑。比如2018年1月份,華泰汽車公布銷量為1316輛,但2017年12月份銷量卻高達2.1萬輛,前后相差巨大。
資本端方面,2017年曙光集團向華泰汽車轉讓遼寧曙光5.28%股份,由于彼時華泰汽車存在諸多問題,一直到2018年9月27日,華泰汽車才最終完成曙光股份的收購。然而,收購的完成并沒有為華泰汽車的發展帶來實質性向好的表現,屢屢因為拖欠工資、研發人員出走、生產基地停產等負面頻見報端。
數據顯示,2018年華泰汽車銷量為12.07萬輛,同比下滑9.0%,與20萬輛目標相差甚遠。與此同時,曙光股份的利潤也是連連潰敗,2017年—2021年曙光股份凈利潤分別為3.16億元、-1.28億元、0.47億元、0.55億元、-4.59億元。由于汽車產銷和經營問題飽受資金的困擾,拖欠員工工資和經銷供應商貨款的消息接連出現在大眾視野。
華泰汽車遭遇經營危機后,曾經陸續傳出包括小米、華為、贛鋒鋰業、威馬與曙光合作乃至重組的緋聞。張秀陽認為,二級市場的炒家與散戶哄抬股價,寄望于華泰處置資質和產能重生可以理解,但不應奢望太多。因為“放眼國內新勢力,已經找不到有實力的接盤方出現。面對特斯拉、比亞迪規模效應漸隆,很多車企自身的市場份額尚且難保,更別提斥巨資再另起爐灶了。”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市場有傳言稱,造車資質管理將進一步收緊,原因在于在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新建的蘇州前途、淮安的敏安等企業產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而賽麟、拜騰、博郡等項目更是淪為了爛尾工程。
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態度鮮明地表示,應約束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和產業基金為了招商引資過度投資擴張的沖動。他建議,地方政府不要做大股東,不要領投。
如何防止產能過剩,苗圩認為應當分情況討論。“對于已有新能源汽車資質的企業來說,在新上產能時,應考察現在的產能利用率;從沒造過車的新勢力,汽車行業可以借鑒證監會推出的注冊制改革,從審批逐步到注冊,市場有進有出形成優勝劣汰,不能把造車資質變成股市的‘殼’。”苗圩表示。
(編輯 袁元)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