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鏡茹 見習記者 劉曉一
A股上市企業2023年中報季落下帷幕。上半年廣東省總計861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46941.36億元,同比增長3.88%。以營收維度排序,百強粵企共創造38598.8億元營收,占廣東全部上市粵企總營收的82.23%。上半年廣東GDP達62909.8億元,蟬聯全國第一,百強上市粵企成為支撐廣東經濟領銜增長的中流砥柱。
盈利能力來看,百強上市粵企中,有67家企業營收實現正增長,其中有37家同比增速超10%。歸母凈利潤總計達3452.27億元,同比增長12.42%;扣非凈利潤規模達3288.93億元,同比增長11.87%,進一步彰顯發展韌性。
排位來看,保險巨頭中國平安繼續以4887.83(基于新會計準則)億元的營收蟬聯第一,比亞迪、工業富聯、萬科A、美的集團和招商銀行緊隨其后,共有8家企業打入“千億俱樂部”,與去年同期持平。“百強守門員”的營收由去年同期的57.37億元提升至59.27億元。
作為領頭雁和排頭兵,百強上市粵企一直是管窺廣東省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要窗口。百家爭鳴,催生出怎樣的增長格局?百舸爭流,激發出經濟大省產業升級中哪些“新”與“變”?
深圳領跑
百強上市粵企呈“一超多強”格局
伴隨中報出爐的,還有廣東省各市上半年的“成績單”。廣東四座“萬億城市”——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攜手沖刺“萬億城市”的惠州,上半年GDP總量穩居全省前五。其中,深圳以16297.6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領跑全省,6.3%的增速也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
與之相吻合的,是深圳上市公司一騎絕塵的“吸金”能力。百強上市粵企中,深圳占據60家,比去年新增3家,更全部包攬“四強”,并有7家企業挺進“十強”。60家深圳上市公司共創造了26423.63億元營收,占廣東省百強上市粵企總營收的68%,遠高于第二名廣州的5529.76億元;歸母凈利潤2722.1億元,占百強總利潤的78.85%,構成排頭兵發展的中堅力量。
深圳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明星公司和種子公司頻現。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蟬聯銷冠,營收增長超千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三倍增長,坐上“亞軍”寶座;“果鏈”龍頭立訊精密營收增長超百億元挺進“十強”;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技術迭代等亮點突顯,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1.83%,排名上升3名到達42位;上半年A股“調研王”匯川技術搭乘工控國產化東風,以“上頂下沉”的策略迅速打開市場,新能源汽車業務營收同比大增48%。
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6月份,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比今年前5月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汽車產業發揮了強有力的帶動作用——深圳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7%,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量分別增長170.2%、32.6%。
“深圳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民營經濟最發達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政府部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振企業信心,成為企業的服務者而非指揮官;企業自身也擁有創新的基因、勇往直前的韌性,這是促使深圳企業做大做強的靈魂所在。此外,還有成熟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系,綜合因素造就了深圳企業強大的競爭力。”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有四個90%:“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生產于企業。”
除營收“巨無霸”深圳以外,廣東省多地同樣可圈可點。由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的廣州交出滿意“答卷”,上半年入圍百強的19家廣州上市公司貢獻營收增長超千億元,同比上漲33.64%,廣汽集團營收增長超百億元,粵電力A凈利大漲162.44%,火電釋放充足彈性,新能源儲備資源優勢凸顯。佛山市兩“巨頭”海信家電與美的集團、珠海市的格力電器同樣顯現量利雙增態勢。
總體來看,廣東百強上市粵企分布呈現明顯的“一超多強”格局,產業升級逐漸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此前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的“制造業當家22條”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輻射作用,及橫琴、前海、南沙等三個重大平臺建設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深重點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通過優存量、擴增量,讓廣東制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強、家底更厚。
汽車“狂飆”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凸顯
在廣東制造業當家濃郁的底色上,新能源汽車成為上半年最閃耀的“星”。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躍增成長,行業洗牌下新面孔登場,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度添火加薪。
全球新能源汽車看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看廣東。據廣東省工信廳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的28.74%,規模居全國第一,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便有一輛是“廣東造”。
比亞迪、廣汽集團、中集車輛是百強上市粵企中的翹楚。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2601.24億元、619.11億元、134.7億元;凈利潤109.54億元、29.66億元、18.97億元。
“制造業當家22條”提出,要培育壯大千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在超高清視頻顯示、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數字創意等領域,培育新增3-4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群。聚焦裝備制造以及終端產品領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高端工業母機、農業機械及以儲能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等產業。
“當前廣東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基礎較好,例如佛山大力發展氫能,擁有國鴻氫能、清極能源等知名企業,是本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牽頭城市;又如深圳鋰電及電力電子設備的產業基礎較好,擁有比亞迪、德方納米、貝特瑞、新宙邦等鋰電及上游材料的知名企業,也有盛弘電氣、麥格米特等電力電子設備知名企業;再如珠海也在大力培育光伏產業,光伏硅片獨角獸高景太陽能剛剛獲得大額融資,估值達200億元。”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戰略投資總監林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百強上市粵企中,醫藥和儲能行業也煥發復蘇生機。邁瑞醫療、白云山、華潤三九、大參林、健康元、麗珠集團等醫藥企業穩健增長,其中華潤三九跨越20名位列53名;億緯鋰能、中國寶安、貝特瑞等電力設備強勢起漲,億緯鋰能歸母凈利潤大漲58.27%,爬升12名高居35位。
而與烈火烹油的新能源相比,受消費電子周期影響,歐菲光、中電港、深科技等部分電子行業的頭部公司排名出現較大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顯現回暖態勢。京基智農作為百強新秀,歸母凈利潤暴增797.4%,其中房地產貢獻了80.5%的營收,毛利率高達54.97%,實現從358名到73名的跨越。招商積余、天健集團、保利發展、華發股份等營收均實現正向增長。
“廣東省以制造業為橋頭堡,疊加多個新興產業戰略,形成較為穩固的發展模式。”實用金融商學執行院長羅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經驗給其他城市尤其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發展引擎的城市提供了啟示。“應借鑒部分廣東經驗,強本固基,重視對制作業這條經濟命脈的投入。不僅要以第三產業作為發展重要推動力,還應做強制造業,尤其是高附加值制造業,如醫藥產業、精密制造等。”他表示,著重平衡好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讓兩者相輔相成,是未來產業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
(編輯 袁元)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