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2月24日,青島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發布《堅決落實上級有關要求部署2021年住宅用地供應工作》公告,要求嚴格實行住宅用地“兩集中”同步公開出讓,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全年將分3批次集中統一發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掛公告并實施招拍掛出讓活動,引導市場理性競爭。
一時之間,青島之外,鄭州、天津近期也有相關文件流出,均涉及住宅用地“兩集中”出讓政策,即以“集中供地”模式出讓土地。另據一份內部流出文件顯示,按照住宅用地分類調控文件要求,22個重點城市實現“兩集中”,2021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過三次。
一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提供的上述文件顯示:對大型房企來說,短期內籌融資難度加大,不能同時參加多地塊土地競爭,不能用資金和信息優勢“通吃”市場、壟斷資源;對中小房企而言則有更多選擇余地,可以避開房企直接競爭而獲得土地開發機會。
合理控制土地溢價率?
“這是土地供給端長效機制的重點內容。目前,金融端已經建立了‘三道紅線’、‘五類分檔’的制度,調控端建立了‘一城一策’,土地端也要建立。”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土地和金融端建立了,源頭上的長效機制就建立了,這對于未來管控房價的意義重大。
“過去,土地供應隨機、沒有規則,導致供地計劃沒約束,熱點城市供地計劃也往往完不成。對于開發商來說,有一宗地掛牌,就去搶,因為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地供應,在哪里供應,什么時候供應,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等。公司為了生存下去、扎根下去,就得去搶地。這就造成了高地價,后面的高房價也難以控制。”李宇嘉向《證券日報》記者直言,有了這個規則,開發商就可以明確知道,未來有幾批供地,要供在哪里,是否要去拿。這就如同“三道紅線”一樣,有了明確的規則,房企就知道可不可以去融資,融資空間還有多大。
“在同一時期組織大量地塊集中掛牌出讓,對房企的資金會產生一定的分流效果,使得競拍同地塊的房企數量減少,間接降低了土拍的激烈程度,避免出現土拍過熱現象,土地的溢價率將會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尤其若是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以及南京、蘇州、杭州等熱點二線城市落實這樣的供地政策,將能有效降低土拍的熱度,有利于土地市場的平穩運行。
陳霄進一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同批土地成交后大概率會存在未來項目集中入市的情況,在供需關系上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像深圳、上海等新房供應不足的城市而言,或將能短期內緩解供需失衡的情況,同時,大量項目集中入市也能對房價上漲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落實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
考驗房企綜合“素質”
不過,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向《證券日報》記者坦言,分撥集中出讓住宅用地也可能造成優質土地集中哄搶,龍頭房企很可能害怕錯過補倉機會而搶地王,非熱點地塊很可能出現流標。
“當然,中小房企開發商也可能因此而‘撿漏’,變得‘有肉吃’。”上述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這其實對房企融資和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集中支付土地款之余,還要調整產品供貨體系,避免銷售節奏被打亂。
“‘兩集中’供應住宅用地政策一旦執行,將會加速房企間的分化,資金雄厚的大型房企更具實力參與多宗地塊的競拍,擁有更多的拿地機會,這對于房企的資金狀況將會是一個新的挑戰。”陳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去年“三道紅線”新規的加持之下,房企銷售回款的任務更加艱巨,對房企銷售端來說將面臨新的調整。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房企謹慎理性拿地。
“無疑,資金實力強的企業仍將獲得更多的拿地機會,而資金壓力大的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沖擊,企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研究總監曹晶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了更多地參與競拍,提高拿地成功的概率,企業可采取聯合拿地的方式,共擔資金壓力。
“面對單次大量供地時,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取舍,需要企業對城市發展趨勢及板塊價值進行科學研判,若集中跟進多個地塊,也需要投拓人員更加高效的分析能力。”中指研究院向《證券日報》記者指出,另一方面,22城多為房企的戰略布局城市,假設這些城市的供地節奏趨同,房企若要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則需要對不同區域及城市的潛力、市場周期進行精準研判。
“整體來看,22城集中供地的政策若真正落地實施,將會對行業和房企帶來深刻影響,可以有效地抑制地價走高,對于房企的資金能力以及運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陳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企需要加速戰略調整,保證現金流充足,同時提升產品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編輯 張明富 上官夢露)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