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深圳社會建設領域的“基本法”——《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條例》”)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開征求意見。其中針對各界關注的教育公平問題,明確提出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市場靜待政策細則,情緒平穩。
“業主們心態還是很穩定的,降價的也僅個別,多是著急資金周轉等個人原因。”羅湖區百花片區的多位房產中介人士在留意到近日《條例》中提及的大學區招生,表示未聽聞片區業主恐慌“大學區”新政將出臺,集中下調房價等行為。
深圳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福田、南山、羅湖,而最強的還是要看羅湖區百花、園嶺等教育高地。一般好的小學學位不一定帶有好的初中學位,如果想要兩者皆有之,很多家長會想到羅湖區百花、園嶺片區。
羅湖區百花、園嶺片區每平方米單價超過20萬元的國城花園,是不少購房者眼中的硬通貨。由于附帶有“雙實驗”重點學位,不少家長不惜花費數千萬元購置一套國城花園二手房,只為子女能夠就近入讀重點學校。
《條例》提及的“大學區”,于深圳并非新事物。自2015年,深圳各區陸續試點實行大學區制招生,各區采用的通常做法是劃出2-4所公辦學校,共同面向同一片區招生,而且通常把強弱校搭配進行招生。
今年上半年,深圳龍崗區便按照街道劃分大學區,以試水大學區招生。而深圳目前試推行的大學區招生政策與北京電腦隨機派位不同,深圳采取的是入學積分制度,按志愿次序和積分高低,依次錄取。
市場普遍認為,一旦推行大學區招生,房子將與對應學位脫鉤,學區房的概念將消失。而《條例》此次提及,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又進一步引發外部揣測名師若可自由流動,學區房的光環也將進一步消失。
國城花園的數位業主向第一財經記者明確表示,有留意到近日大學區招生的消息,但是他們并不擔憂房源價格下行。
“名校是多年資源儲備和積累的產物,是優質教育的代表。名校和普通學校的差別不消失的話,有名校的大學區仍然會受到更多關注,為了提高進入這些名校的機率,始終會有人要在大學區里買房。”國城花園和周邊的多家中介門店負責人士都有表達類似的觀點。
在市場人士看來,即便大學區落地推行,于優質學位資源聚集的片區來說,只是“百分之百可以上名校”與“百分之X可以上名校”的差別而已。對于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的購房者來說,為了提高搶占優質教育資源的勝算,仍會選擇更高概率進入名校的片區和樓盤,并不會對優質學位房價值產生致命性打擊。
“按照目前的大學區招生政策,短期內降房價還是比較困難的。”一位房企人士說。
另有市場人士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深圳的教育資源儲備距離大學區推行的基礎仍存在距離。
以羅湖區為例,目前該區分布三所公辦小學、一所公辦中學、一所公辦高中。即便是按照北京等全國其他城市的通常做法,劃出2-4所公辦學校,來面向同一片區招生,深圳羅湖區也僅僅是剛剛“有資格”去試推行大學區招生。
至于推行大學區之后,如何去保證同一大學區不同學校的生源質量差距不懸殊、片區內生源盡可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概率相當等,都是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扎實落地的現實問題。此外,深圳其他片區甚至面臨“大學區”試水資格都不具備的現實尷尬。
有受訪人士直接表示,通過立法方式,將大學區制度法制化、制度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給學區房降溫也是順應時勢所需。但是不少受訪人士也指出,“沒琢磨透大學區如何落地,恐怕也不好貿然去推吧,要不然容易引發利益沖突。”
在更多的人看來,給“擇校熱”、“學區房”降溫,根本上還是需要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而深圳廣為外界詬病的是與一線城市地位極不相匹配的教育資源。
目前,深圳的教育資源還在高速擴張中。它早前提出,在2022年,深圳將新改擴建146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30所公辦普通高中。深圳整個教育資源的推進進程還停留在前期跑馬階段,難言教育資源儲備豐富、積淀深厚,與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不少城市差距懸殊。
更多的受訪者選擇觀望,等待后續涉大學區招生、辦學管理模式等政策細則出臺。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