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末,該公司銀行借款合計為677.48億元,占借貸款項總額的比例約為37%
■本報記者 張歆
“相遇不易,合作更是緣分,且行且珍惜”——9月4日,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在微博上感慨何為心懷善意時做出上述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融創中國與商業銀行的“緣分”加深:截至今年中期,該公司即期與非即期銀行借款合計為677.48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約63%;各個渠道借貸款項合計為1812.97億元,較去年年底的1128.24億元增長了61%。此外,融創中國有12家“主要往來”銀行,包括4家國有大行、6家股份制銀行和2家總部位于香港地區的銀行。而在2014年年底,融創中國還僅有3家主要往來銀行。
融創貸款超過1800億元
銀行合計677億元
事實上,孫宏斌在新浪微博上的“主動曝光率”并不高,目前可以查詢到的數據是2016年發布2條消息、2017年截至目前共3條。或許是因為其微博行為數據低調,微博陽光信用給其的測評結果暫時是“較好”,距離最高評價“極好”尚有一點差距。
不過,微博線上暫時“較好”的信用評價顯然并沒有影響孫宏斌以及其所率領的融創中國在線下與銀行的合作。
中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融創中國的銀行借款合計為677.48億元,較去年年底的414.69億元增加了262.79億元,增幅為63%。該公司今年中期銀行借款占借貸款項總額的比例約為37%。
具體來看,該公司的非即期借貸中,有抵押的銀行借款為542.77億元,較去年年底的311.79億元增加了230.98億元,增幅高達74%;無抵押的銀行借款為56.52億元,較去年年底的36.11億元增加了20.41億元,增幅為36%。該公司即期借貸中,有抵押的銀行借款為78.19億元,較去年年底的66.79億元增加了11.4億元,增幅為17%。
在2016年的年報中,融創中國有12家主要往來銀行,包括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渤海銀行、民生銀行、匯豐銀行、恒生銀行。較早前的2014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融創中國分別僅有3家和6家主要往來銀行。
借助搜索引擎的幫助,本報記者還查詢到,2016年7月份,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與融創中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個人貸款、項目融資、資本市場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2016年6月份,融創中國與平安銀行、思念集團在鄭州簽署城市更新產業基金合作協議,旨在整合三方優勢資源,開展全方位合作。
券商觀點針鋒相對
孫宏斌表態降負債
融創中國中報中顯示出來的負債增加已經引起了分析師的關注,甚至是觀點上的爭論。
中銀國際的研究報告認為,融創中國今年上半年毛利潤合計26億元,僅略高于財務成本;在扣除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15.5億元后,息稅前利潤僅為約11億元,低于凈財務成本。剔除一次性損益后,公司核心凈虧損約為17.7億元,同比增長139%,包含永續債在內的凈負債率由2016年年底的208%上升至394%,財務風險大幅增長,而高負債還未帶來相應回報。
而海通證券研報則持相反觀點。其研報認為,截至中報,融創中國資產負債率為92%,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有息負債率43%,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公司負債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2017年一季度長期和短期貸款同比增加。雖然融資規模擴大,但公司在一季度通過償還高利率貸款、置換低利率貸款,使得公司平均融資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中報,該公司平均加權利率為5.8%,同比下降0.56個百分點。研報還指出,融創中國今年中期賬上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924億元,同比增長32.4%;其中,非受限制現金為706.6億元,同比增加35.66%,運營資金充裕,加強了公司抗風險的能力并可支持公司進一步業務增長。
無論券商的正反方觀點究竟誰更準確,融創中國和孫宏斌確實已經意識到了高負債的風險。
7月23日,孫宏斌發布微博表示,“朋友們不用過度擔心融創。一是我們因現金流失敗過,知道現金流的重要性,重視現金流,把公司安全放在首位;二是我們知進退,在放棄上沒有人比我們更決絕,比如10月份以后不在公開市場買地,等待并購機會,比如放棄綠城、佳兆業、雨潤;三是我們有戰略更有執行,我和團隊一直在一線,聽得見炮聲,敢拚刺刀”。
7月27日,孫宏斌再次發布微博并表示,“近期我們會停緩發展,加速去化,降低負債率,確保健康安全。我們堅信,企業層面的去庫存、去杠桿和金融業的穩定發展,經濟將迎來理性繁榮”。
按照孫宏斌近兩年發布微博的節奏,上述5天之內連發兩條微博表態的情況確實十分少見,可見其對此負債率以及市場各方的反應是頗為關注的。
23:27 | 新能源車企宜從三維度構建技術護城... |
23:27 | 雷沃智慧農業智能拖拉機制造基地正... |
23:27 | “產學研”融合發展 推動廣東商業... |
23:27 | 年內15部潛力大片待映 暑期檔、國... |
23:27 | 大中礦業“鐵礦+鋰礦”雙輪驅動格... |
23:26 | 河北銀行股權拍賣屢屢遇冷 |
23:26 | 年內超1900只公募產品變更基金經理 |
23:26 | 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約束 推動公募行... |
23:26 | 年內險企“補血”規模超530億元 |
23:26 |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提速 多家村鎮銀... |
23:26 | “硬本領”“軟實力”已成中國品牌... |
23:26 | 如何看待一季度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