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閆晶瀅
資管新規落地月余,銀行理財“保本保息”的承諾余音尚在,卻也最終悄然遠去。在此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成了銀行熱推的保本理財“替代品”。
事實上,有著“保本沖動”的并非只有經常去銀行網點的大爺大媽,更有坐擁高額閑置資金的上市公司。僅就今年5月份而言,《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26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近500款結構性存款,合計金額為411.02億元,結構性存款在眾多理財產品中也已占據“半壁江山”。
結構性存款占據半壁江山
6月5日,上市公司安井食品發布委托理財公告稱,公司擬以2000萬元閑置募集資金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此前,公司全資子公司泰州安井于今年4月28日購買交通銀行的保證收益型產品“蘊通財富·日增利34天”,投資金額為3000萬元,年化收益率為4.1%,于6月1日到期。同日,泰州安井在交通銀行購買2000萬元的期限結構型產品“蘊通財富結構性存款31天”,年化收益率為3.9%。
安井食品表示,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投項目建設和募集資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投資于低風險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
從保本理財“無縫對接”至結構性存款,安井食品上述“理財歷程”在上市公司中比比皆是。
僅就今年5月份而言,《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26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近500款結構性存款,合計金額為411.02億元(以公布交易日期數據為準)。而從5月份全部上市公司理財數據來看,當月共有431家上市公司購買1062款理財產品,合計金額為763.25億元。從數據上來看,“青睞”結構性存款的上市公司占比過半,結構性存款在眾多理財產品中也已占據“半壁江山”。
反觀去年同期數據,2017年5月份,共有421家上市公司購買1188款理財產品,合計金額為849.21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產品僅有226款,購買金額合計為189.38億元,占比不足1/4。
“結構性存款能更好的滿足公司的需要,由于是公司資金,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資金的安全性最為看重,一般不會將投資回報率放在首位。”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由于結構性存款期限較短且收益較有優勢,目前主要作為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代替品而存在。
《證券日報》記者致電數家上市公司詢問其購買結構性存款情況,多位董秘辦工作人員均證實其公司現存“保本”需求。“公司將資金安全放在第一位,購買適度保本短期理財,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某通信技術類上市公司董秘辦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其公司財務部設置了專門人員對其購買的理財產品進行跟蹤管理,且審計部門也會對理財產品的資金使用和保管情況進行審計監督,確保資金安全。而在產品選擇方面,出于安全考慮,其更傾向于和此前長期合作的銀行進行交易。
保本沖動難遏
事實上,上市公司對保本理財的“狂熱”也可以理解。
根據證監會出臺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其對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投資產品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在此情況下,無論是過去的銀行保本理財,還是現在的結構性存款,都具有絕對優勢。
《證券日報》記者觀察今年5月份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的信息,根據合同約定內容不同,結構性存款的產品性質大多被標注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或“保證收益型”。從資金來源方面,共有192家上市公司使用294.14億元募集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占比接近3/4。而從投資期限來看,在近500款產品中,有58款產品的投資期限在33天(約1個月)以內,339款產品投資期限在100天(約3個月)以內。可見,結構性存款兼具安全性和流動性的特質,被上市公司所高度認可。
而從收益率情況來看,根據上市披露信息來看,目前其投資的結構性存款年化收益率與此前的銀行保本理財區別不大。具體而言,投資期限在1個月左右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大致在3.5%-4.5%之間;投資期限3個月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大致在4%-5.3%之間。在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之后,結構性存款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可與銀行非保本理財“一決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公布的結構化存款收益率中,仍可發現“非此即彼”類型的預期收益率。從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預期收益率來看,“0.35%或4.5%”、“1.5%或4.2%”這樣的結構比比皆是,不過由于相關交易合同并未披露,是否屬于此前市場上熱議的“假結構”高息攬儲尚未可知。
此外,在記者采訪中,曾有理財經理表示,該行針對公司/機構客戶推出定制結構性理財產品,以滿足其獨特的理財需求。而從上市公司理財信息中,該理財經理的觀點也能得到印證:在上月上市公司購買的約500款結構性存款產品中,冠名中含“對公”、“單位”、“機構”等的產品超過150款,占比約為三成。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