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知道,P2P網貸將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監管會不會后悔:為什么當初沒有狠下心一刀切?
最近,P2P網貸最大的事件莫過于《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文件的傳出,也就是業內所說的“175號文”。文件雖然是最近才流出的,但落款日期卻是2018年12月19日,可見監管實際上早就開始執行了。
為什么早就落地的文件,現在才流出?或許是政策有一些敏感的內容,不太適合大張旗鼓,給行業增加恐慌;又或許是覺得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剛好借業內人士的手丟出來試試行業的反應。總之,關于監管的意圖沒必要做過度解讀,重點還是回到政策本身來。
總體要求:能退則退
“175號文”指出了總體工作要求: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余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并且,文件要求各地將當地P2P機構按照兩大類進行風險狀況分類,分別按照分類進行處置。
1.已出險機構
已出險機構主要分為已立案機構和未立案機構,其中未立案機構分為惡意退出類機構、主動清退類機構。
2.未出險機構
未出險機構則按照存量業務規模進行分類,分為僵尸類機構、規模較小機構和規模較大機構。(備注:針對有關“規模較小機構”如何定義,“175號文”提出,各省根據轄內實際情況,綜合待償金額和出借人數等因素確定
其中,規模較大機構還有具體細分。根據風險狀況,分為高風險機構和正常機構。
高風險機構符合以下特征之一的,列入為高風險機構:
存在自融、假標,或者資金流向不明的;項目逾期金額占比超過10%的;負面輿情和信訪較多;拒絕、怠于配合整治要求的;合規檢查發現存在“一票否決”事項的。
正常機構:指暫未發現具有高風險機構特征的機構。
具體來看:如何退出?
關于網貸退出機制,“175號文”也有明確規定:
對于已立案機構的處置,主要是要提高挽損水平,安撫投資者情緒。
對于已出險未立案的機構,主要是平穩有序處置風險,不發生群體性事件。成立風險處置專項小組穩控上訪人員,管控平臺高管,嚴防跑路現象。通過金融機構管控機構賬戶以及實際控制人、高管人員的個人資金賬戶,防止非法向境外轉移。維護出借人權益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
對于僵尸類機構的處置,主要是盡快推動機構主體退出。
對于在營規模較小的機構,主要是堅決推動市場出清,引導無風險退出。
對于在營高風險機構的管控,主要是穩妥推動市場出清,努力實現良性退出。
對于正常運營機構的處置,主要是堅決清理違法違規業務,不留風險隱患,同時開展合規檢查、嚴格執行“雙降”、開展集中信息披露,并且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
業內:網貸最艱難的時刻來臨
從之前的一系列政策到最新的“175號文”,監管對網貸行業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同時清退力度卻越來越大,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網貸行業最劇烈的洗牌已經開始。
某頭部平臺負責人總結“175號文”后表示,可以用4點來概括文件的精髓:
1.出事的,好好還錢
整體來看,監管的思路依然是維穩,對于前期已經出事的平臺,除盡最大可能挽回損失外,也要做好出借人的情緒安撫工作。另外,對于出事平臺,能否償還出借人本金,或者償還比例多少直接關乎刑事責任判定。
2.該退的主動退
新一輪更加嚴格的網貸清退工作已經拉開序幕。據報道,清退平臺范圍已經從待收一億以下,逐步擴圍到待收2億以上,在合規上有瑕疵的平臺,或者無力繼續運營的,趁早主動退出,否則一旦暴雷,后果你懂的。
3.引導平臺轉型,但不作任何承諾
“175號文”對于部分正常運營的平臺也作出了要求,引導平臺往網絡小貸、助貸機構等方向轉型,但涉及到網絡小貸和資產管理機構的牌照問題,不作任何承諾,歸根結底還是要清理存量平臺數量。
4.暫時合規的,也不給備案
問題平臺處理完了,剩下來為數不多正常運營且合規的平臺怎么辦?答案是依然不給備案!
“175號文”要求正常運營的平臺繼續做好降余額、降出借人數工作,而對于備案只字未提,意思也很明確,你們先干著吧,繼續做好合規,將來條件成熟后再備案或者另行安排。
眼下,無需過度悲觀
無論是之前的種種政策,還是最新的“175號文”,網貸行業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以至于業內人士和媒體紛紛看衰和擔憂起這個行業,但獵人認為:眼下,無需再悲觀了,因為已經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從最高峰6000多家平臺,到現在存量不足千家,正常回款的不到200家,95%的平臺已經躺下了,如果現在再搞“一刀切”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行業內老一點的出借人幾乎都踩過雷,而且不止一兩家,從監管維穩的角度,現在封殺這個行業,對受損的出借人毫無助益,反而落得監管不作為的指摘,所以備案反復延期也是無賴之舉,監管既想要規范這個行業,但又發現這個行業積弊如此之深,所以“拖字訣”反而是最好的藥方,既不給平臺備案,也不一刀切,讓平臺自行退出,等存量平臺所剩無幾時再來研究怎么辦。
從平臺的角度而言,現在面臨一個巨大的分岔口,不管怎么選擇都是兩難的。一方面,前期數年的運營下來,絕大多數平臺都虧掉不少錢,并且這個虧損短期內很難挽回,與其繼續等待遙遙無期的備案,不如盡早止損退出。
另一方面,如果平臺的合規度和戰略儲備尚可,完全可以繼續堅持備案,一旦拿到備案,估值肯定會很高,那么前期的虧損完全可以通過股權融資賺回來。
最后,說一下最壞的結果,行業發展到最后,存量平臺已經很少,或者完全合規可以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太少,行業基本失去了普惠意義,那么也不排除監管會一刀切,都不給備案了,最后不管是出借人還是股東可能都難免損失,當然這種結果概率不是很大。
關于網貸10年的幾點思考:
復盤網貸行業在中國的10年,前期可謂是獨居風口眾星拱月,后期則是問題頻出一地雞毛,最大根源在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在資本追逐風口的浪潮中,網貸行業過度擴張卻沒有思考金融的本質,同時對風險缺少了最基本的認識,而監管前期過于放縱,后期又急踩剎車,沒有起到很好的規范作用,最終導致了現在進退兩難的尷尬結局。
在運營模式上,當資本和投資人都用“傳銷”的方式去運營互聯網+,并不思考行業的盈利模式和未來前景,總想著只要做大了就會有資本接盤或上市,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最后的結果是一定有人接到最后一棒。
關于互聯網+的監管,過于寬松容易產生泡沫甚至滋生詐騙的溫泉,過于嚴苛又束縛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何把握尺度考驗著監管者的智慧,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不管何種形式的創新,風險都不能轉嫁給投資人或消費者。傳統創業虧的是商家自己的錢,P2P網貸、共享經濟等虧的卻是出借人的本金、用戶的押金,并且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項目開始把風險向外圍轉移,這一點恐怕需要引起更大的注意。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