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人心,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保險行業,也引發不少震動。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獲悉,不少地區尤其是湖北的民眾,主動咨詢和購買保險的人士在增加。
醫療險銷售上升
雖然不少人認為保險業務員不該在這個時候出來“販賣”恐懼,但在當前形勢下,買一份保險傍身,確實成為一些人的選擇。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旗下保險平臺近期接到的咨詢量明顯增加,醫療險銷售呈明顯上升態勢。
“每一次大疫情過后,都會出現投保率增加的現象。”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2003年的非典就讓保險行業的投保率增加了。
針對這次疫情可以賠償或給付的險種主要是壽險和健康險,而醫療險是健康險的重要組成。王緒瑾表示,健康險是近兩三年快速增長的險種,顯示民眾保險意識正在快速覺醒。目前國內第一大險種是人壽,第二是車險,第三是健康險,未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險意識的增長,以健康險的增長速度,未來有可能發展成為第二大險種,健康險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
對于湖北一些地區出現集中投保的現象,睿再保創管理咨詢總經理金怡鐘表示,這對公眾而言是亡羊補牢,對保險公司而言,則是有數據、風險可測的承保行為,正好發揮保險的社會責任。
新冠病毒肺炎理賠
對行業影響有限
近日,保險公司陸續披露新冠病毒肺炎引發的賠付給付情況。
1月25日至29日期間,中國人壽共為1354位客戶提供了保險理賠服務,其中包括完成第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險客戶理賠。1月24日至28日,平安人壽理賠760位客戶,合計賠付511萬元,其中,完成了第4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出險客戶理賠,累計賠付71萬元。
隨著確診和死亡人數的增加,2020年保險賠付給付會不會出現較大的增長?以往出現的疫情對保險業理賠影響如何?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謝圣遠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傳染病之類的公共衛生事件,醫藥住院之類的費用由公共財政承擔,這類風險往往保險公司也是不承保的。但是,保險產品具有關聯性,不能把風險之間的聯系完全分開,例如終身壽險之類的產品,常常以人死亡為給付條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如果在某個時間段出現大量這樣的情況,當然對保險公司的財務會產生影響。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而言,對整個保險行業是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但謝圣遠表示,從2003年的數據來看,傳染病死亡的人數與其它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相較,例如交通事故,還是非常低的,對整個保險行業而言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對個別保險公司可能會有一些。
“每一次風險事故,對人們而言都是一次風險教育,從長期來看,是有利于包括保險在內的風險管理行業發展的。”謝圣遠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也表示,保險賠付不會明顯提升。但他提出,當前人們減少外出甚至相互隔離,再加上之前雙錄的要求,新單業務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他建議政策上可以考慮在當前情況下淡化雙錄的要求。保護消費者有很多選擇,雙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政策需要考慮到公司以及消費者因此增加的成本。
除了壽險和健康險,履約責任險、活動損失險這些也因為疫情而被記起。睿再保創管理咨詢總經理金怡鐘表示,疫情爆發后,上海迪士尼宣布閉園,迪士尼雖然閉園,其營業額損失可能會從保險公司那里得到補。對于很多中國企業,沒有保險的現在只能是“裸奔”。尤其是一些承擔活動主辦方的企業,籌備活動過程中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還有很多的廣告、贊助等收入需要履約才能拿到,但在傳染性疾病面前,所有的營收計劃將全部落空,預付款項無法收回,損失慘重。
金怡鐘表示,很多人并不了解“活動取消保險”這個險種,它的保障范圍涵蓋了大部分常見的突發或偶發情況,比如傳染病疫情、包括臺風在內的惡劣天氣,意外事故等等,都可以從保險公司獲賠,彌補凈損失。
不過,由于現在新冠病毒已經向全球傳播,目前保險公司已不能再提供本項保險了。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