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與養老、醫療相關的話題頻繁被提及,代表委員們與此相關的議案和提案也是重頭戲。而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保險行業不可缺位,也必將有廣闊的可作為空間。那么,針對“養老”“醫療”這些熱點詞匯,保險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保險業對促進這兩大保障體系的發展,又有怎樣的建議?近日,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詳細解讀保險業如何更好地助力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
更好發揮商業健康險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商業健康保險迅速發展。官方數據顯示,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由2012年的86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706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數量超過5000種,在滿足民眾多樣化健康保障需求、完善醫保體系、支持健康產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家人壽總精算師王智勇表示,未來商業健康保險將在中國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需進一步通過政策引導、加強數據共享等舉措促進其良好發展。他表示,人們不應只關注商業健康險保費的增長,還應關注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雖然健康險賠付支出占醫療衛生總費用占比仍較低(截至2019年占比為3.61%),但商業健康保險2020年年底總保額已達到745萬億元,考慮到商業健康保險,特別是疾病保險等長期產品賠付支出的滯后性(客戶購買時年齡較年輕),預計未來隨著保險人群逐漸進入高發病率年齡和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外支出成本的增加,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醫療衛生總費用中的占比將會進一步增長。
為更好地發揮商業健康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層次需求,王智勇提出兩方面建議,一是用足用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適用產品和城市范圍,降低保險公司參與該項業務的門檻和條件,更好地平衡政策專屬性與市場推動意愿的關系,建議建立政策類產品準入清單制,進一步豐富客戶可選擇和保險公司可推動的產品類型。此外,建議優化稅收抵扣流程,更加方便非單位代扣代繳人員享受稅收優惠,增加在個人所得稅APP“專項附加扣除填報”項目中自行申報稅前扣除的保費支出。
二是建議提升數據共享程度,提升產品設計多元化和風控模型專業化水平。一方面在保證客戶隱私權和數據安全性的前提下開放部分醫保基礎數據和醫院診療數據,探索中國精算師協會等保險專業組織參與醫保數據庫的分析、挖掘及結果共享的合作機制,有效支撐細分病種、細分人群的產品創新和精準定價;另一方面打通保險業內部的數據共享機制,及時更新發布行業經營數據的變化趨勢,支持中小保險公司有序參與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供給,有效遏制惡意重復投保和騙保等損害保障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不良行為。
助力養老體系
險企須從四方面發力
盤點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養老”一詞可謂流量擔當。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時間節點,養老不僅要“老有所養”,還要全社會多方共同參與,實現高質量養老、差異化養老。目前,作為我國養老體系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規模還較小,但無疑是適應未來養老體系改革最具發展潛力的方向。
近期,國家人社部披露,要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對此,大家保險集團總精算師兼大家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鄒輝認為,提早建立政府監督指導、市場充分運作,個人靈活選擇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勢在必行。他指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并非保險行業的專屬領地,因為越來越多銀行、基金、證券等金融機構已經加入了養老金市場空間的爭奪戰。但是,僅從近幾年的養老產品市場供給和保險行業頭部機構的實踐來看,專業的商業養老保險機構無疑在產品與服務創新、收益保障、民眾教育等方面走在了前面。
以大家保險集團旗下專業型養老險公司大家養老保險為例,其選擇了依托大家保險集團“健養戰略”,聚焦政企客戶人群,將保險、金融和服務三者結合,建立養老服務生態的新賽道。大家養老保險總經理賀寧毅表示,“面對百萬億元級的養老市場,保險公司對于養老這樣的民生大事,不能跑馬圈地、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做到重服務、重長遠、特色化經營,為各種收入人群在長壽時代提供適合的商業養老產品和服務。”
那么,專業養老險公司如何引領并健全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鄒輝認為,養老險公司要在四個方面積極作為。首先是創新產品。解決養老保險問題的關鍵在“供給側”,而“供給側”的關鍵是產品的真正適銷對路。既要產品設計上對準真實需求,產品定價上考慮允許浮動利率,也要適當提升養老金資產中權益投資比重,提升養老產品回報,抵抗長期通脹,物有所值。其次是專業化的服務。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需求不單純是產品,更呼喚由專業的機構和服務團隊所提供的與之匹配的優質服務。第三是品牌。經驗認為強品牌背書的金融機構,在推動養老產業變革、教育民眾方面更具主導優勢。最后是科技賦能。數據驅動等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對客戶需求的精準把握,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還可以解決產品同質化、監管難等問題。
(編輯 田冬)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