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事關4億多車主的車險行業有新變化。銀保監會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車險保費達3140億元,同比下降7%;不過,車險保額達323.8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67%。車險保費增速與保額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剪刀差”。
近年來,隨著車險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保費與保額增速保持一定幅度的“剪刀差”較為常見,但類似今年前5個月二者同比增速相差74個百分點的現象頗為少見。比較來看,2020年車險保額增速與保費增速的差值為21個百分點,2019年為15個百分點。
保額代表險企承保的風險值,當保額增速遠高于保費增速時,險企的承保利潤空間勢必會受到擠壓。為什么會出現“剪刀差”?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主要原因是車險綜改帶來的持續影響,“剪刀差”是財險公司降低保費、提升保額后的結果。當然,這把“剪刀”主要“剪”的是險企承保利潤,對廣大車主來說并非壞事。
壓縮價格競爭空間
自去年9月19日《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行業稱“車險綜改”)實施以來,車險保費增速持續低迷,車險綜改給險企帶來的“陣痛”仍在持續。
受車險綜改影響,2020年,車險保費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4.4%降為0.7%,增速基本停滯;今年前5個月同比增速進一步降至-7%。
“降價、增保、提質”是銀保監會對車險綜改目的的定調。從效果來看,車險綜改后確實達到了這一效果。銀保監會今年3月末披露的信息顯示,車險綜改以來截至2020年末,車均保費由3700元下降至2880元,平均降幅達22.15%,九成消費者車險保費下降;與此同時,交強險保額由12.2萬元提升至20萬元,商業三責險平均保額由改革前的93萬元上升至133萬元。
經銀保監會估算,車險綜改每年至少為車險消費者讓利1500億元。當然,給消費者大幅讓利后,財險公司短期經營承壓。
“這次改革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賠付率上升、費用率下降,改變了車險的成本結構。改革后,公司沒有更多費用給中介,新的價格體系也壓縮了價格競爭空間。”泰康在線副總裁左衛東對記者說。
車車科技CTO周健祥也表示,車險綜改實施后,對行業的短期影響比較大,改革從民生的角度進行了三大方面的調整:一是降保費,二是提保障,三是增效。這次綜合性改革為消費者帶來了非常大的優惠,但財產險行業卻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引人注意的是,當前低迷的車險保費增速還未觸及反彈拐點。數據顯示,5月份單月財險保費收入為1077億元,同比下滑2.3%,其中車險保費收入655億元,同比下滑8.8%,較4月份進一步下滑。
“車險綜改將會給以往高度依賴車險的產險行業帶來改革的陣痛,但中長期看,利于險企提升風險定價與渠道管理能力,促進市場健康、良性發展。”中國人保集團原副總裁謝一群近期表示。
鑒于車險綜改的影響,業內人士對今年的車險保費增速不太樂觀。例如,熊貓保險科技創始人王剛對記者表示,車險綜改前的車險市場規模約為8000億元,據綜改后兩個季度的車險保費增速預測,今年車險市場預計有10%的負增長。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欣琦則預計,車險同比負增長或將延續到今年9月份,彼時正好為車險綜改一周年。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在車險綜改之前,受汽車銷量增速低迷的影響,車險保費增速已顯頹勢。2016年-2019年,車險保費同比增速依次為10.3%、10%、4.2%、4.5%。
對不少中小財險公司來說,車險這塊“蛋糕”的增量已顯得有些不足,存量則更難競爭。主要原因是,車險市場馬太效應明顯,財險三巨頭的位置難以撼動。近幾年來,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瓜分了車險市場大部分份額,2020年這三者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32.2%、23.8%、11.6%,合計超六成。
在這種競爭格局下,車險承保利潤一度出現行業性虧損,甚至有部分財險公司選擇退出車險市場。例如,史帶財險在2016年1月份全面退出了中國車險業務市場,開始主攻非車險業務。
車險綜改后,一些此前本來就經營不善的財險公司愈發艱難。數據顯示,今年財險公司的車險經營利潤出現大幅滑坡。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一季度,車險承保利潤為26.3億元,同比減少68.67億元,同比下降72.31%,承保利潤率降至1.44%。對不少財險公司來說,車險的生意并不好做。
面對這種境況,多家險企寄希望于通過數字化轉型等方式渡過難關。
謝一群表示,“目前以車輛物理損失和人傷損失為核心的車險商業模式將受到深刻挑戰,保險承保對象將向整個智慧交通產業鏈延伸,險企應積極推進車險全面升級轉型,在提升精準定價、精準營銷能力的同時,積極探索保障自動駕駛、智慧交通風險的產品,創新拓展UBI、智能汽車等新車險。”
周健祥也表示,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車險保費在下降,賠付率按照標準要求在上升,對車險行業來說,傳統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難以完成這一要求,車險行業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中華聯合財險副總裁王永祥在7月6日的媒體溝通會上也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化轉型,利用更多的工具或者方式,把觸達客戶的流程變得更加精準。一方面為客戶推薦基于自身風險以及個人偏好的組合產品;另一方面在內部流程下,基于客戶的偏好,找到最了解這個產品的員工,并向客戶銷售。數字化改變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在傳統金融業做革命性的商業模式變革以及組織變革,是最大的挑戰。
除上述險企之外,記者了解到,已有多家險企加速數字化轉型。車險行業經過綜改的洗禮后,能否通過數字化等方式涅槃重生,仍有待時間檢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轉型成敗既關乎一批財險公司的生死存亡,更關乎4億多車主的切身利益。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