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隨著險企2022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壽險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數據也隨之出爐。截至11月3日記者發稿,除天安人壽、華夏人壽等公司暫未披露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之外,已有73家壽險公司披露了該報告。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上述73家險企中,有32家前三季度實現盈利,合計凈利達1426.9億元;41家虧損,合計虧損213.6億元。其中,壽險老七家(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的“賺錢”能力依然較強,前三季度合計凈利為1279.98億元,占32家盈利險企總利潤的89.7%。
從上市險企公開表態及非上市險企在償付能力報告中的分析看,今年以來壽險公司受到“資負”兩端的沖擊。資產端,今年權益市場波動加大,保險資金投資收益出現下行;負債端,行業保費增速趨緩,壽險公司高價值業務增速放緩,新業務增速承壓。
超九成險企凈利同比負增長
從不同體量的壽險公司來看,“老七家”的凈利規模較大,行業占比較高,盈利能力較強。
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凈利潤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平安人壽為592.55億元,中國人壽為346.1億元,太保壽險為136.3億元,泰康人壽為78.67億元,新華保險為65.61億元,人保壽險為36.83億元,太平人壽為23.93億元。
除“老七家”之外,友邦人壽與陽光人壽前三季度的凈利規模也較大,分別達40.57億元、33.81億元。其他壽險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均低于10億元。具體看,人保健康等5家險企的凈利介于5億元至10億元之間;中美聯泰大都會等11家險企的凈利介于1億元至5億元之間;其他險企凈利均低于1億元。
從前三季度凈利同比增速來看,73家壽險公司中,僅有平安人壽、弘康人壽等6家險企的凈利出現同比正增長,其他67家均為負增長,占比達91.78%,即超九成險企凈利同比負增長。
壽險公司凈利大面積負增長的一大原因是投資收益下行。從頭部公司來看,中國人壽提到,凈利下滑的主因是“權益市場波動加劇,投資收益下降。”新華保險亦表示,在去年同期凈利潤高基數的情況下,本期受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投資收益減少,導致本期凈利潤同比減少。此外,多險企也提到同樣的原因。
壽險公司凈利下滑的另一大原因是,行業保費增速緩慢,尤其是具有高業務價值的長期期交保費增速緩慢,拖累了新業務價值增速,拉低了承保利潤。
泰康人壽表示,2022年三季度,行業下行壓力持續。一方面疫情和地緣沖突對經濟的持續影響導致居民收入不穩定,壽險需求依然疲弱;另一方面行業自身的調整轉型尚未完成,代理人隊伍人力下行趨勢尚未止跌,持續的深度轉型給業務發展帶來階段性壓力,預計行業短期內增長仍承壓。
新華保險也提到,截至9月30日,受疫情反復、人力規模下滑等因素疊加影響,傳統長期重疾險、年金險等產品規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首年期交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3%,預計對價值達成造成影響。
過半壽險公司前三季度虧損
前三季度,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73家險企中,虧損的公司達41家,占比56.16%,以中小壽險公司為主。
從虧損額來看,前三季度,有6家壽險公司的虧損額均超10億元,其中虧損最多的險企虧損額達42.72億元;有22家險企的虧損額介于1億元至10億元之間;其他13家險企虧損低于1億元。
虧損的原因與凈利下滑的原因趨同。不過,中小壽險公司普遍還面臨其他難題。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小壽險公司在負債端面臨著個險隊伍規模較小,依賴銀保或經代渠道,保費增速波動較大,且費差益較低,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等經營難題。此外,在投資端,中小壽險公司面臨著投資人才不足,投資能力欠佳,風控能力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挑戰。
從較為典型案例來看,有險企今年前三季度虧損超過11億元。該險企表示,第三季度,公司個險NBEV(新業務內含價值)達成率出現預警情況,投資收益達成率出現警戒情況。其中,個險NBEV達成率預警主要是受個險標準保費未達成計劃的影響。后續個險將關注新人留存,盤活現有人力,通過培訓及工具,加快隊伍專業化進程,保證渠道價值平臺穩中有進,實現高質量發展。投資收益達成率警戒主要系整體收益不及預期,一方面是權益類資產收益不及預期;另一方面是非標資產配置不足。后續將采取持續優化配置結構加大權益等標準品投資力度、提高配置效率等措施,以提高投資收益,同時采取措施努力挽回風險資產損失。
盡管不少壽險公司前三季度的凈利出現下滑乃至虧損,但從長遠視角來看,低谷期的壽險業正孕育觸底反彈的動力。開源證券非銀分析師高超及呂晨雨認為,在銀行降息、股市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下,儲蓄型保險產品吸引力相對提升,明年第一季度各險企新業務價值同比有望轉正。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