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進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遭遇疫情沖擊后正踏上復蘇的進程。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采訪發現,得益于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不斷提升的智能化水平,國內新能源汽車供給端在疫情沖擊下展現出很強的韌性。同時,旺盛的需求將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復蘇提供強勁的彈性。在中長期向好趨勢不改的背景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風雨之后必將見彩虹。
復工復產加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遭遇疫情大考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發展韌性。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達120.5萬輛和118.1萬輛,同比下降46.1%和47.6%。與之相比,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31.2萬輛和29.9萬輛,同比增長43.9%和44.6%。
韌性不僅體現在抗壓能力,更體現在復蘇能力。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家龍頭車企了解到,隨著近期疫情形勢的緩解和供應鏈的恢復,復工復產的進程正不斷加快,預計5月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實現觸底反彈。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是沒問題的,關鍵是供給。”某龍頭車企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最近我們的上游零部件供應商都陸續復工復產了,物流也逐漸暢通了,我們的產能利用率也提起來了。”
作為連續七年蟬聯產銷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大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韌性,源于各產業鏈龍頭共同努力下建立的完善供應鏈體系,以及近些年來各大車企在智能化生產方面的不懈努力。
供應鏈的重要性在此輪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小康汽車公關部部長郭鋒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生產沒問題,但4月疫情形勢最緊張的時刻,很多上游供應商停工停產了,導致我們因為零部件短缺一度面臨停工停產的風險。”
而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一直是各大龍頭車企近年來努力的方向,并經受住了此次疫情的沖擊。以比亞迪為例,公司憑借自研生產的刀片電池,以及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頂住了疫情影響,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0.55萬輛,同比增長321.3%。
同時,近年來,在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賦能下,“無人工廠”的普及,成為車企應對疫情沖擊的利器。比如,一汽解放在疫情防控初期迅速反應,搭建遠程登錄VPN系統、開發上線多項數字功能系統,復工復產后實現軌跡管理數字化,為復工復產提供科學、精準保障。
旺盛需求形成強力支撐
疫情之下,新能源汽車雖然短期受到供給沖擊,但風雨之后必見彩虹。這份底氣,正如一家新能源汽車4S店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所言:“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沒有消失,而只是因為疫情推遲了。”
“目前我們很多熱門車型訂單的提車周期已經從3個月延長到了5個月,這說明消費者在耐心等待市場的復蘇。等供給跟上了,預計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恢復到高歌猛進的增長狀態。”某龍頭車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短期看,4月可能是訂單數量的相對低點,但考慮到新車產品的不斷迭代升級,預計2022年依然是新能源汽車景氣大年,維持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550萬輛的預測。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盡管疫情反復、供應鏈緊張、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給生產經營帶來嚴峻挑戰,但目前公司各項工作仍按年初提出的600萬輛目標進行滾動安排。”
同時,政策的持續發力,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復蘇的強勁動能。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放寬汽車限購,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工信部提出,組織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
各地促消費政策也在近期密集出臺。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3月以來,全國共有25個省區市頒布汽車消費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車成為重中之重。
長期趨勢向好
展望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將保持良好的勢頭。首創證券指出,在國內消費需求爆發和海外政策推動的共振下,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將達1800萬輛以上。
在此輪疫情沖擊下,車企鍛造了自身抗風險能力,并加速提升產品力,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記者表示,“車企長足發展的核心應聚焦消費者需求的挖掘及自身產品力的提升,以應對突發挑戰及激烈的市場競爭。”
比如,智能化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產品力提升的核心方向之一,智能化程度越高,芯片數量及功能要求也越高。疫情一度造成零部件供給短缺,令“缺芯”的車企雪上加霜。為突破限制,多家車企快速布局芯片研發端,并建立了多重供應體系及替代方案。
“公司在芯片替換和技術策略等多方面進行了優化。5月以來,芯片供給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長城汽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隨著車上使用的芯片越來越多,我們采取雙軌制、三軌制進行長期鎖單,最大程度保障芯片供應。同時,我們對芯片公司直接采購,并從零部件端開始進行布局和開發。”
新車型發布、實現品牌向上,是新能源車企向消費者展現產品力的重要方式。2022年下半年將進入新車型發布密集期。蔚來ET5預計于2022年9月開啟交付,另一款中大型SUVES7也將在今年發布并交付。小鵬汽車新款車型G9計劃在2022年三季度上市,四季度大規模交付。理想汽車新款SUVL9也將于今年三季度交付。
“大量新品發布有助于增加市場優質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拓展市場空間;同時,市場競爭將促使企業不斷強化產品研發創新,促進汽車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許海東說。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