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今年以來,60多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子公司),從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大股東處借款,涉及資金超過600億元(授信額度頂格計算)。該數據較此前定增融資、債券融資火爆的年份增幅明顯。所得款項主要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項目投資等。
業內人士認為,大股東與上市公司利益協同,自然有動力借錢給上市公司渡過難關。但有的大股東資金來源于其質押的股票,這樣的借貸關系與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綁定緊密,須注意其中的風險。
大股東慷慨解囊
梳理發現,上市公司向股東借款,主要面向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部分公司借款對象則是二股東等。以云投生態為例,公司向控股股東云投集團申請26800萬元借款,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而九鼎新材第二大股東正威新材則擬向公司提供10億元借款。
上市公司向股東借錢原因不一,主要包括補充流動資金、支持經營活動等。新華聯控股股東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及子公司、公司關聯方擬向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供借款(含委托貸款方式),用于公司項目開發及補充流動資金,預計2018年度借款本息總額不超過40億元;京投發展及控股子公司(含孫、子公司)擬向第一大股東京投公司申請總額不超過100億元、年利率不高于12%的流動資金借款。
有的公司借錢是由于項目收購需要資金。如光正集團向控股股東光正投資短期借款1.18億元,用于先行支付收購上海新視界眼科醫院有限公司51%股權的價款;5月16日,中礦資源與控股股東中色礦業簽署《借款合同》,公司向中色礦業借款2億元,期限一年,用于公司海外并購項目和經營資金周轉等。
有些借款案例則指向債券兌付等。如西部資源今年1月公告,擬向控股股東四川恒康申請無息借款3000萬元,用于償還即將到期的“12西資源”公司債券及補充流動資金等。
還有公司因為處于全面轉型時期,向控股股東借錢為了轉型順利推進。如民盛金科擬向控股股東借款不超過20億元。公司稱,“轉型為金融科技企業后,公司轉變為一家輕資產公司。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向金融機構或相關機構申請的貸款多為信用貸款,無土地或房產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物,融資規模及手段受限。控股股東為支持上市公司轉型升級的資金需求,向上市公司提供借款。”
利息多為行業平均水平
向大股東借款屬于關聯交易,借貸資金的利息多為行業平均水平、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或有限上浮。有的大股東借貸給上市公司的款項甚至無息。
東方鋯業擬繼續向股東陳潮鈿借款不超過6億元,公司可在上述額度內滾動使用,免收利息,公司無需提供擔保。公告顯示,陳潮鈿為公司股東,持有公司股份675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87%。
宗申動力的關聯方——宗申產業集團擬為公司提供總額不超過10億元(含)的無息借款。資料顯示,借貸雙方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
華創證券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2015年以來,A股定向增發、重組募集配套資金等方面的政策發生很大變化。此前的定增補流、定增償債等,現在受到政策的一些約束。這是上市公司轉而向大股東‘伸手要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近期受貨幣政策等的影響,市場整體流動性偏緊。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融資難度加大。同時,銀行等貸款渠道也在新的大環境下變化很大,很多公司不得不另想辦法。不少公司債務壓力大,債務生態脆弱。而大股東和上市公司利益協同,借款給上市公司也就水到渠成。”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相關上市公司了解到,當前整體融資環境不寬裕,為避免上市公司陷入“融不到資金-無法生產經營/并購擴張-融資能力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相對“寬綽”的大股東紛紛出手相救。“(向大股東‘伸手’)只是暫時狀態,為了渡過目前較為嚴峻的局面。待上市公司自身‘造血’功能正常運轉后,將不再依賴大股東的救助。”
背后深意需分辨
大股東慷慨解囊,或幫助上市公司渡過危機,或幫助上市公司繼續成長,自然引來“贊聲一片”。
例如,龍星化工2月底公告,為了滿足日常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大股東劉江山(持股比例20.40%)將自有資金5000萬元借給公司使用。至公告披露日,劉江山已累計為公司提供借款23000萬元,均為短期借款,可按照公司實際資金需求而延期,執行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公司特別指出,“本次借款是為了滿足公司短期日常經營活動資金周轉。公司全體董事均認為,大股東的借款行為值得稱贊,將在近期召開的董事會上予以肯定和感謝。”
私募機構投資人士認為,大股東在合理的利息水平上,為上市公司渡過難關或持續發展而伸出援手,意義整體而言積極正面。“但需要區分幾種情況:有的大股東借錢給上市公司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利益,借錢給上市公司風險相對可控,又有相應的回報,比在外面投資理財等更靠譜;有的大股東借給上市公司的錢來自于本身股票質押。積極方面看,取之于上市公司用之于上市公司;但也要注意,這樣的借貸關系與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綁定在一起,其中的訴求更加復雜。”
根據相關公告,有的公司控股股東出借的資金,系通過以其持有的公司股票進行對外質押的方式獲得,并“將出質所獲得的資金全部并及時地借給上市公司用于經營周轉”。業內人士指出,在這樣的關系中,質押、借貸都跟上市公司股價維系緊密,投資者要注意其中的風險。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