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琳
日前,以香港第六屆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為團長的20多位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來深圳,專題調研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有關情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細則的即將出臺,粵港澳大灣區有望迎來飛躍式發展。
德勤中國華南大陸區稅務主管合伙人李旭升與香港稅務合伙人楊力6月5日在接受《證券日報》獨家采訪時表示:“根據德勤中國的研究成果,與全球其他三個世界級的頂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具有制度的多樣性和經濟的互補性。在這一背景下,惟有探索‘中國模式’才能有效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的匯聚和流動,使其真正具備頂級灣區的實力。”
未來下一個世界頂級灣區
從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粵港澳大灣區列入2018年重點工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引人注目,大灣區規劃何時出爐也成為市場翹首以盼的焦點。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與目前世界上現有的三大成熟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占地面積、常住人口,還是經濟總量增速、港口吞吐量等均超過現有三大灣區。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立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需求和實力,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創造全國12%的經濟總量(基于2016年公開統計數據整理)。
“市場機制相對完善,資源分配和區內發展相對均衡,核心區創新能力基礎扎實,區內內部主要城市的國際化程度高,并且城市之間的緊密度高,這些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立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需求和實力,這些都是有助其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頂級灣區的優勢所在。”李旭升對此表示。
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
“不過,由于粵港澳地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這里涉及了三個不同的稅務和法律制度管轄區域,無論是營商環境、資金和貨物進出,還是人才流動、技術轉移和創新等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規定。這也決定了粵港澳需要共同探索灣區經濟的‘中國模式’,合理創新才能實現突破。”李旭升舉例稱,“粵港澳三地的稅制稅率存在明顯的差異。香港沒有增值稅和關稅,主要是利得稅,稅率是16.5%;澳門則主要是所得補充稅,稅率為3%至12%;而內地企業所得稅率是25%。除了企業繳納稅種有差別,粵港澳三地的個人所得稅率也有較大差異。內地個人所得稅針對工資薪金的收入實行累進稅率,5%-45%不等;香港的薪俸稅最高不會超過17%。澳門的職業稅(雇員收入)不會超過12%。”
“為了吸引更多的港澳企業來粵投資、促進三地人才要素的流動、吸引更多的港澳專業人士來粵創業和就業,在如何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就需要有創新和改革。”李旭升表示。
楊力提到,“事實上,近年來內地和香港在稅收制度上已經有所創新,如內地完成營改增的稅制改革,積極減政放權。2017年底出臺《境外投資者以股息再投資可享受遞延預提所得稅》的政策,進一步增加境外投資者來內地投資的吸引力;香港特區政府近期也啟動稅務改革,包括有意降低符合資格企業首兩百萬利潤的稅率至8.25%,推出企業財資中心8.25%優惠稅率的稅收優惠,實施BEPS(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方案等。”
在企業如何應對方面,楊力總結了德勤中國在服務政府和企業客戶的經驗時表示,“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三地的稅務和經營合規要求,并充分意識到稅務、商業法規以及征管實踐差異,對于應對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市場的創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提前籌劃,注意跨境交易的稅務和商務成本,充分關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BEPS行動,確保稅收和經濟活動與價值創造保持一致。”此外,楊力還特別提到,“對于集團而言,如果涉及多地的投資和經營,有必要加強內部稅務管理,在某些情形下可以考慮采用軟件、大數據管理等先進方式。此外,內地與香港和澳門都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相關企業需要思考是否可能適用該安排下的有關待遇,而對于一些跨境稅收爭議事項則可以考慮預約定價以及雙邊協商等解決方式。”。
“我們期待中央以及三地政府在頂層設計和區域協調方面更多關注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商業和政策環境,以有利于灣區的整體融合。”李旭升說。
創新能力處世界前沿水平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城市分工以及創新潛力等方面亦具有自身的特色。如目前灣區仍處于工業經濟階段向服務經濟轉型期,現有制造業的比重較大;基礎設施目前還需完善,特別是信息化管理協調統一尚需打破固有壁壘;區域內很多城市間主導產業差異化程度尚不明顯,需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城市的核心定位,整合產業集群;灣區內擁有眾多知名大學,大學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方式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而這些也都注定了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有“中國模式”,而不是照搬現有世界灣區的經驗。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首次嘗試通過PCT專利申請數據的分析對區域創新集群進行指數評價,報告認為,深圳-香港地區已超越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排名僅次于東京-橫濱地區。事實上,在5G技術、新能源汽車、基因測序、3D顯示等新興產業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已處于世界前沿水平;同時,深圳也涌現出一批令人矚目的獨角獸企業,總估值超過400億美元,主要分布在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云服務和智能硬件等行業領域。
據李旭升介紹,為鼓勵創新,當前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的稅務制度中有多項鼓勵創新、研發活動的優惠政策。中國內地提供的優惠政策,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和虧損期限延長至10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對雙創企業的稅收優惠等。楊力也進一步補充稱,“香港特區政府也在積極研究和推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兩級稅制等稅務優惠,以及香港聯交所吸引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架構公司等類型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資等安排。這些都將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在整體融合過程中更多的高成長公司的發展以及對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機遇,李旭升建議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商業目標,結合灣區各個區域的定位規劃和政府支持考慮發展的策略,包括科學選址、行業進入方法、與政府的合作方式、投融資方式,以及優化商業模式等,以提高企業運作的效率和競爭力。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