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起,茅臺不再是“國酒”,但茅臺依然是那個茅臺!7月1日,貴州茅臺報收1031.86元/股,總市值突破1.29萬億元,一舉超過農業銀行和中國石油,成為A股總市值第4高公司。7月2日,貴州茅臺股價稍有回落,但依然穩坐市值第4寶座。
包括貴州茅臺在內,A股近來正刮起猛烈的“白馬旋風”,而這會是未來A股的常態嗎?還是面對當下不確定因素太多的無奈之舉?
距離市值王不足萬億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收盤,“宇宙行”工商銀行的市值為2.11萬億元;建設銀行緊隨其后,市值為1.87萬億元;中國平安排名第三,市值為1.66萬億元。
以昨天的收盤價為定值,貴州茅臺每股只需再漲超300元,總市值將超越中國平安;再漲464元,市值將趕超建設銀行;距離A股第一市值“宇宙行”,每股還差658元。
會是“雙料王”?
看過上面的一串數字,你或許會覺得,要想實現A股市值第一的目標,簡直比登天還要難,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方面,機構再次調高了茅臺的目標價。6月30日,太平洋證券再次將貴州茅臺的目標價提高至1240元。其給出了三點理由:一是,白酒龍頭資本面好、確定性高、資金抱團、估值合理偏貴;二是,茅臺加快經銷商打款和發貨,確定性仍高,享受龍頭溢價;三是,投資結構優化,估值中樞上行,向上繼續看20%左右空間。
另一方面,貴州茅臺股價的攀升速度明顯高于市值前三公司。數據顯示,過去這半年里,工商銀行漲幅12.1%,建設銀行漲幅17.4%,中國平安漲幅64.7%,而貴州茅臺的漲幅則為76.3%。
如此看來,在未來的某一天,貴州茅臺,不僅會是股價之王,甚至也可能是A股的市值之王。
白馬旋風愈演愈烈
茅臺固然亮眼,但也只是一眾“狂飆”的白馬股中的一家而已,可以說,現在的A股正在刮起猛烈的“白馬旋風”。
拿7月前兩個交易日來說,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有53家公司創出歷史新高,除了貴州茅臺外,還有中國平安、五糧液、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一眾白馬龍頭股。而五糧液、恒瑞醫藥、邁瑞醫療、伊利股份、中國國旅等公司則是在7月2日剛剛創出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不少白馬股年內是平均每月至少創一次歷史新高,像牧原股份,年內創歷史新高的次數達22次,幾乎每月創3次歷史新高。
此外,邁瑞醫療、貴州茅臺、長春高新、中國平安、海天味業、五糧液等公司年內創歷史新高的次數也不低于10次。
08年后出現兩次典型抱團行情
對于白馬股集中創歷史新高的現象,上海一位公募資深基金經理表示:“目前來看更多的是抱團行情,因為市場都在選擇更為確定性的資產。抱團的結果是,很多消費類主題基金業績表現居前,這些基金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從而形成一定的正反饋。”
而自2008年以來,莫尼塔研究表示,A股出現過兩段典型的“抱團”行情。第一次是四萬億之后的“消費”抱團,時間在2010年至2012年間,盈利高增且盈利穩定性強的食品飲料行業跑贏滬深300超過40%。
在2012年下半年,白酒利潤增速不及預期,板塊超額正收益快速收斂,當年末行業“塑化劑”黑天鵝又加速了這次抱團的終結。
第二次是“漂亮50”抱團,時間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和三四線地產去庫存開啟后,上市公司特別是周期和地產鏈企業盈利能力較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中小創受并購重組收緊,高估值持續消化等影響,吸引力旁落。期間,權重指數顯著跑贏中小板和創業板指。
到了2018年2月后,受“獨角獸”回歸等政策暖風提振,市場對成長板塊預期好轉,其估值又經歷了幾年的下行,相對優勢凸顯。美股大跌觸發白馬抱團瓦解,市場將目光短期轉向成長板塊。
而這一次抱團,聯訊證券的廖宗魁表示,始于4月下旬,當時,市場出現了一波15%左右的調整,但以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為代表的藍籌白馬不僅調整不多,而且很快就紛紛創出歷史新高,抱團現象非常突出。
是何原因呢?
對于本次再次出現明顯的抱團行情,廖宗魁表示,一方面,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之后,消費升級成為必然的趨勢,哪些代表消費升級方向的龍頭自然享受著溢價。另一方面,外資對這些核心資產青睞有加,存在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關注。
而莫尼塔研究也表示,白酒等權重成分的“抱團”,幾乎擁有了所有的支持條件,包括中證100、上證50等成分ROE具備比較優勢、注冊制推進市場供給增加、外資偏好等。
不少公司已不便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干拔估值之后,許多白馬已經偏貴是不爭的事實,廖宗魁如此說道。比如,愛爾眼科PE(TTM)估值達90倍,通策醫療達80倍,海天味業估值達63倍,即使頂著高成長的光環,這樣的估值也不是一般的貴。
而貴州茅臺估值接近35倍,伊利股份估值達35倍,上海機場估值達36倍,招商銀行估值一度達1.8PB,對這些缺乏成長性的龍頭標的公司,估值也并不便宜。
抱團能持續嗎?
那么,這一次抱團還能持續嗎?廖宗魁表示,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瓦解風險,一旦業績被證偽,或者未來業績預期的邏輯被逆轉,白馬踩踏的風險并不小。前車之鑒,不可大意。去年10月份,茅臺業績不及預期形成的消費大跌;去年四季度,醫藥帶量采購政策的落地,對此前高度抱團的醫藥股產生極大挫傷。在經濟環境依然存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抱團并不會降低風險,因為它們的高估值蘊含的業績高預期反而可能是風險。
而方正策略胡國鵬表示,抱團取暖是在不確定背景下的一種投資策略,并不會持續很久,參考歷史上抱團取暖的經驗,抱團取暖的終結源于三個層面的信號:一是不確定性消除,如經濟預期改善或者實質性企穩;二是抱團品種業績低于預期或者受到政策的沖擊;三是抱團品種的估值出現泡沫化,超出估值區間。
在不少抱團品種已不便宜,外部不確定因素正在削弱,加之中報即將陸續披露,一旦出現業績證偽,當前的抱團現象會消失嗎?
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