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日前,大商所公布了商品互換的規則,這對于實體企業管理風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
大商所清算部負責人表示,與美國芝加哥農產品期貨發展背景不同的是,90年代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現貨市場體系并不健全。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期貨的品種不斷豐富,市場規模逐漸提升。從交易量來看,國內商品期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從持倉市值來看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國內一些商品期貨在全球定價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期貨市場高度標準化、工具比較單一的問題越來越不適應企業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交易所一方面不斷加大品種供給和規則完善,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工具和新市場。
從國際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場外市場監管的加強,國際主流交易所在場外市場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斷為場外可標準化的衍生產品提供集中清算服務和交易服務。
從國內來看,國內商品場外衍生品逐漸興起,場外期權的規模逐漸增大。為了適應市場對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經過幾年的籌備,近期大商所向市場公布了商品互換的試行辦法。
為什么選擇商品互換這個領域?大商所清算部負責人表示,一是商品互換本身比較簡單,便于客戶理解,也是國際市場主流的場外衍生品類型,這些年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又派生出價差互換等多種互換形式。二是復雜產品的定價和風險計量缺乏統一的公認標準,交易所較難提供各方都認可的保證金評估模型和計量方法。三是國內目前較多的場外交易以信用交易為主,當交易所提供中央清算時,需要交易雙方繳納保證金,客戶參與意愿不強。四是目前交易所為場外衍生品交易提供集中履約擔保缺乏完善的法律基礎。四是最后,如果開展集中清算服務,必然需要分層的清算會員制度來逐級管理風險,期貨公司等主體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規則依據來開展場外結算服務。
從發布的商品互換試行方案來看,運作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可以個性化定制合約條款。客戶可以在交易所提供的合約文本框架下自定義合約條款,在到期時間、結算基準、結算方式、結算周期等方面都可以自定義,經過交易雙方確認后,該筆合約可以生成并錄入系統。二是以交易商為核心,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由于兩個實體企業之間進行衍生品交易在場外主協議簽署等方面存在障礙,因此通過交易商可以滿足企業風險管理的需求。三是不增加額外的成本,不改變原有的保證金交付方式,企業不用增加額外的清算成本。四是交易所提供的資金托管、盯市、交收、報表等服務,可以滿足企業差異化的內部管理需求。
交易所開展場外業務,最終的落腳點是更好的為實體企業服務。近期發布的商品互換試行辦法,是交易所為場外衍生品市場提供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的開始。未來,交易所將根據市場變化和企業需求,逐步推出大宗交易、基差合約交易、集中清算等服務。交易所非常歡迎大家積極利用這一新工具、新平臺,共同打造功能不斷豐富的場外市場生態圈。
談及鐵礦石期貨5月4日國際化后,大商所清算部負責人表示,大連鐵礦石價格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國際化這條路上,交易所會全力貫徹落實會黨委的要求,加大品種的國際化力度,不斷推進棕櫚油、大豆、豆粕的國際化。另一方面,境外客戶對境內期貨市場的法律、規則、流程、監管等并不熟悉,需要逐步了解,境內的相關規則和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今年我們陸續在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召開多次座談會,傾聽市場聲音。
交易所一直在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商品指數既是一塊很重要的領域,商品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標的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指數研發上,大商所自主研發了36只商品期貨指數,涵蓋不同主題,包括農產品、黑色系、化工等都有比較完整的體系。我們還聯合相關部委發布了白條豬出廠價格指數和天氣指數等現貨系列指數。同時,我們還為市場機構提供指數定制服務。上周我們發布了保險公司定制的豬飼料成本指數。市場對指數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保險公司發現生豬養殖企業特別希望把指數中飼料的原料玉米和豆粕的比例固定化,這是簡單的市場需求,能夠滿足特性商品的需要,大商所根據這一需求開發了定制指數,保險公司會基于這個指數開發產品。在商品指數合作方面,交易所態度是很開放的,我們希望跟在座的機構包括銀行、期貨公司、基金公司、高校等合作開展指數研發和應用。
在指數應用方面,近兩年也有很多新成果,給大家匯報一下。一是我們與20家公募基金合作推動28只商品指數基金,目前等待相關部門批準。二是與銀行合作開發結構性存款,十月份我們與民生銀行合作開發了2只基于鐵礦石指數結構性存款產品,不到一周時間就已全部售罄,為什么客戶會購買單商品指數結構性存款而不直接自己入市進行期貨交易呢?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二是與期貨公司合作開發資管產品,我們聯合長江期貨、平安期貨發行掛鉤我們農產品指數的期貨資管計劃。三是與證券公司合作開發收益憑證,我們正與廣發證券合作,開發基于玉米指數的收益憑證。四是大量的場外衍生品與指數掛鉤。總體來看,券商、期貨、銀行、基金都在充分利用這些指數來做業務。交易所在這一塊的態度是開放的,我們會及時與需要做業務的公司進行指數合作,大力推動這個業務。另外,交易所也在積極準備商品指數期貨和指數期權,完善整個產品體系。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