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次新股順控發展復牌以“意料之中”的跌停報收,其此前的連續21個交易日漲停,離不開游資的力捧。回顧近幾年行情,游資爆炒次新股的場景時有出現,但相關標的多逃不過估值回歸、股價現原形的結局。且一旦觸及市場操縱的法律紅線,次新股“炒家”還將面臨監管的巨額罰單。
次新股緣何被捧成“主角”
近期游資之所以活躍度驟增,一是由于機構及外資的市場話語權有所下降,二是碳中和題材熱度持續性高,使各路游資得以聚成合力。
今年年初,天量的基金發行將市場“抱團”風格引向極致。截至春節假期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基金百大重倉股估值普遍升至歷史90%分位以上。但如此極致的風格難以長期延續。春節假期過后,隨著基金發行趨緩,再疊加無風險利率上行等邊際因素,“抱團”逐漸瓦解。截至最新收盤,A股千億市值公司平均已較今年以來高點回撤約25%。
外資流入同樣也放慢腳步,北向資金今年以來的凈買入額剛剛超過1000億元,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
機構與外資后勁不足,游資卻迎來碳中和這一重磅題材。此前,在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幾乎每一次有“高規格”題材出現,游資都會借機表現。而樹立領漲標桿,則是游資運作一個題材的基本套路。此時,剛剛上市、主業包含垃圾焚燒發電的順控發展進入游資視野。
為什么選順控發展?整體看,游資近期選股有兩個特征:一是主打上市不久的次新股,二是聚焦電力、環保等相對冷門的行業。
與已上市多年的股票的相比,次新股有流通市值小、機構持股輕等特點,這有利于游資吸籌并拉抬股價。以順控發展為例,即使在21連板之后,公司流通市值也僅為35億元(昨日跌停后已不到32億元),仍低于A股的中位數水平(39億元)。
在順控發展之前,從2017年的張家港行開始,游資近年來對次新股始終保持很高的敏感度。一旦有新題材出現,相關次新股品種往往率先異動,并有很大概率成為領漲龍頭。
此外,在近期的碳中和概念炒作中,順控發展、新天綠能、長源電力等領頭品種不但買方機構關注度低,甚至連賣方研究的覆蓋率也基本為零。游資選擇將這些標的捧為領漲龍頭,反映出當下游資對機構熱門股避而遠之的態度。
早在2017年4月,市場曾熱炒雄安概念。當時,機構在華夏幸福、金隅股份、唐山港等多只概念股對高位搶籌的游資展開狙擊,其中華夏幸福4家機構聯合賣出60億元的龍虎榜一度引發熱議。在機構大舉拋售下,資金實力不濟的游資無力承接,多數被迫割肉離場。游資也從此對機構持股量較大的標的心存忌憚。
“領漲標桿”風險積聚
機構“抱團”總有瓦解的一天,游資炒作也終有熄火的一日。隨著股價持續拔高,順控發展等部分熱門品種的交易風險快速積聚。
順控發展上市以來21連板的走勢雖較為罕見,但A股歷史上仍能找出一些相似案例。目前來看,這些個股盡管一度漲勢凌厲,但只要股價見頂,其隨后的調整也十分劇烈。
2017年下半年,人工智能概念發酵,次新股中科信息在上市之初的22個交易日連續上漲,其中包括18個漲停。中科信息股價在上市第22個交易日見到階段高點,這也成為該股迄今的最高點。截至目前,中科信息股價已較當初的高點回撤近70%。
2015年上半年,受當時極度亢奮的市場環境影響,次新股鮑斯股份在上市初狂攬24連板,較發行價上漲近12倍。隨后,鮑斯股份以同樣極端的尾盤“天地板”結束了瘋狂漲勢,并在不到30個交易日內急劇回撤超過70%。
股價大幅偏離基本面是造成這些股票估值回歸的主要原因。順控發展也在最新披露的公告中強調,公司估值已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據公告,截至今年4月6日,順控發展所處的“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市盈率為22.77倍,而公司市盈率已達到148.89倍。
順控發展昨日復牌跌停,或許就是其估值回歸的開始。
法規紅線不可逾越
游資的活躍雖是一種市場現象,海外市場也存在大量的高頻交易,但法律和監管規定的紅線始終是不可逾越的。
借鑒2017年初次新股張家港行被爆炒的案例,根據2018年底證監會披露的行政復議決定書,北八道集團控制使用數百個證券賬戶,采用多種手段操縱張家港行股價,被沒收其違法所得4.67億元,并處罰款23.34億元。
自2018年至今,證券市場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持續加強,對市場操縱行為“零容忍”態度明確。如新證券法將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由四類擴展到八類,并明確“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確,“幌騙交易操縱”“蠱惑交易操縱”“搶帽子操縱”等操縱市場行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今年初,證監會開出行政處罰“1號罰單”,熊模昌、吳國榮因操縱華平股份被合計罰沒390萬元。3月下旬,上海證監局披露投資者保護“十大案例”,其中包括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媒體薦股幫助“莊家”出貨,以及個人投資者拉抬股票盤中價格被書面警示等案例。
2017年年中,上海證券報曾刊發題為《游資敢死隊遭遇“艱難時刻”》的文章,當時,在監管環境日益嚴格、市場風格急劇改變、場內投資者警惕性不斷提高的“三重趨勢”下,部分游資擅長的短線操作模式接近失效。此后,不少游資大戶一度淡出了江湖。
如今,游資重新活躍,還在市場舞臺上“搶鏡”奪眼球,但上述“三重趨勢”并未發生改變,游資的這些套路,又能有多大施展空間?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