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偉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的意見》(以下簡稱《分工意見》)。《分工意見》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包括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分工意見》還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早在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表了《通過畜牧業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排放與減排機遇全球評估》的報告。該報告表明,與畜牧業供應鏈相關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總計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該報告同時表示,通過更廣泛地采用規范管理和先進技術,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減排可高達30%。這意味著,養殖業不僅擁有體量巨大的碳排放量,同時擁有較大的碳減排潛力可挖。
但是,養殖業由于散養戶居多、養殖規模隨意性大,往往采取“統計加估計”的方式,導致養殖業的碳排放統計摸底工作難以掌握準確數據,難以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有券商分析師認為,對大型養殖企業增加碳稅、推行碳排放權許可證并不合理,會減弱其面對散養戶的競爭優勢,同時減緩產能向頭部集中的速度。然而,在千難萬難的局面下,唐人神、湘佳股份等湖南養殖企業已經行動起來,使用飼料減量、集中養殖、無害處理、有機堆肥等多種方式,嘗試碳循環模式并探索養殖業碳減排的道路。
也有專家表示,海洋是公認的地球最大體量碳庫,固碳能力是陸地生態系統的20倍,中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豐沛水體資源,可大力發展海洋養殖、遠洋漁業等業態,積極創造海洋碳匯和漁業碳匯,使養殖業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可行路徑,盡快走向碳中和。
萬事開頭難
3月8日,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主委王紅玲就農業碳排放提出:“2020年中國碳排放的100億噸總量中,農業碳排放約20億噸。更重要的是,按照氣候中性更嚴格的目標,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排出的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必須納入考量,也必須降至零。在中國開展農業碳減排及碳交易,有著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義。”
然而,這一碳排放體量巨大的行業面臨著諸多難題亟待破解。王紅玲表示:“目前,納入碳排放交易的行業主要是火力發電、石化、鋼鐵、有色、水泥、熱力、航空、建筑等行業,各方面對農業關注較少。對農業自愿碳減排方法學的開發以及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核查技術引進和研發不足。截至目前公布的總數204個的第十二批方法學清單,農業只有18個。對農業碳減排項目開發與交易機制設計不足,對農業碳減排和碳交易所帶來的輻射效應、聯動機制、增收機制研究較少。”
雖然研究較少,但是已經有人在做前期工作。一位農業學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早在2016年,我們對湖南省的生豬養殖產業進行了碳排放摸底調查工作。調查結果顯示,產業結構決定了養殖業的碳排放統計工作的難度較大,可操作性較低。主要原因是散養戶數量眾多,養殖規模難以明確統計,作為碳排放主體的養殖種群一直在動態變化中,而且隨下游市場價格波動、上游飼料價格波動、疫病發生和防疫工作等因素影響,養殖種群呈現大起大落的局面。當前的養殖業碳排放統計摸底都采取‘走訪統計加經驗估計’的辦法,如果不能明確統計出清晰的數據,也就難以對癥下藥精準施策。這是當前養殖業碳排放調查和碳減排工作中的最大難點。”
不僅是湖南存在上述情況,《證券日報》記者搜索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時發現,一些學者在江西、安徽、福建、云南等地對養殖業碳排放及環境影響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普遍認為養殖產業結構是決定碳減排工作難度和可操作性的決定性因素。
在券商看來,難點并非只有碳排放統計調查摸底工作,在當前產業結構下,碳減排可能會傷及頭部企業。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生豬、活牛、肉羊、家禽、水產的養殖產能都是高度分散的,產業結構仍然以散養戶居多,無力承擔碳減排的任務,甚至會逃避應盡的碳減排責任義務,國家對其監管的成本太高。如果把養殖業納入到碳減排體系中約束和考量,勢必只會增加頭部企業的綜合成本負擔。這會減少頭部企業對比散養戶時的綜合競爭優勢,減慢先進養殖產能擴張的速度,也不利于養殖產能向頭部企業集中。”
凡事怕的就是認真
在千難萬難的局面下,湖南養殖企業并沒有坐等,而是積極行動起來。唐人神董秘孫雙勝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唐人神很早就關注并實施了養豬業碳減排工作。作為生豬全產業鏈企業,我們在各個環節上實施了碳減排措施。在上游的飼料環節,做了標準化飼料、口口乳、教保料、濃縮料等拳頭產品,相較散養戶而言,我們料肉比有明顯降低。通過技術攻關,有信心在4年到5年內把料肉比降低到2.2,即2.2公斤飼料增加1公斤生豬體重。飼料消耗少了,碳排放也就少了,這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此外,我們還向3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講解推廣飼料產品和科學飼養,幫助養殖大戶多使用標準化飼料,減少使用剩菜剩飯,切實降低養殖過程中的料肉比,減少行業的飼料總消耗和碳排放規模。”
不僅在飼料環節挖掘碳減排機遇,唐人神集團還在運輸環節認真尋找碳減排潛力。“凡事最怕的是認真,我們就想做一群認真的人。”據孫雙勝介紹,為防控豬瘟疫情,唐人神在南方建設先進養殖產能,采取水鐵聯動方式,將采購自北方的能源原料、酒糟蛋白飼料、米糠粕等進行海陸聯運送至南方地區,與汽車運輸相比不僅節約成本,也減少了碳排放。養殖業的碳減排工作開頭是難,過程是難的,但是我們相信結果是好的。
3月25日,唐人神集團與陳煥春院士、沈建忠院士、印遇龍院士、趙書紅教授和廣州暗物智能科技等團隊聯合簽約,深入推進智能養豬項目落地。孫雙勝向記者表示:“在中游的養殖環節,養殖場采取了智能化技術和自動化設備,巡場一般使用人工、機器人、高清工業攝像頭等相結合的方式,年出欄量10萬頭的養殖場內僅需30人至40人左右。養殖場內的溫度控制、濕度控制、照明管理、喂料喂水、豬體測溫等環節都已實現了自動化,不僅減少了交叉感染和病毒傳播,也降低了人工作業的勞動強度,還實現了養殖場的全過程能源管理,降低了養殖環節中的碳排放。”
不僅是實施碳減排措施,唐人神集團還在探索碳循環模式。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唐人神集團旗下的龍華農牧已經打造了能實現碳循環的果園樓房養殖基地,該基地占地面積為91.5畝,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2億元,項目規模為1.12萬頭母豬,可以年出欄25萬頭仔豬。養殖基地配備了日處理600噸污水的處理廠和有機肥加工廠。污水經過厭氧處理、好氧處理之后,在基地內作為除臭水源循環使用,實現含氮氧化合物的污水零排放。生豬的排泄物經過發酵之后形成有機肥供給當地農民使用,發酵產生的沼氣供當地居民生活使用,較好地鎖定了生豬養殖業當中的碳排放,在養殖基地及配套設施中實現了碳循環。
受到唐人神集團全產業鏈碳減排工作的啟發,冰鮮黃羽肉雞龍頭企業湘佳股份也在積極探索碳減排路徑。在實施標準化飼料、集中化養殖的同時,湘佳股份與湖南石門當地的柑橘種植戶結成幫扶,將雞糞無害化處理為有機肥,供給柑橘種植基地使用,旨在嘗試碳循環的可行路徑。
藍碳產業值得先行先試
在養殖業上市公司認真發掘產業鏈各環節碳減排機遇的同時,國內學者將視線轉向了廣袤無垠的海洋。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表示:“海洋是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庫是大氣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20倍。海洋中95%的有機碳是溶解有機碳,儲碳周期約5000年。海洋漁業生產活動可以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海產品把碳移出水體形成負排放效果。海洋碳匯與森林碳匯相比,儲碳量更大,儲存時間更長,而且有不占土地資源,投入產出比碳匯林更經濟的優點。”
焦念志還表示,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資源和豐沛的海洋水體,中國也是海產養殖大國,養殖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隨著現代立體養殖、深遠海養殖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廣闊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間潛力。通過篩選高效良種,中國可以構建海洋碳匯可持續增長模式,藍碳產業未來可期。
3月25日,獐子島在互動易上回復投資者時表示:“據專家研究,海洋貝藻等養殖可以將碳移除、再利用或儲存。公司根據特有的產業模式,探索發展碳匯漁業,踐行低碳環保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1年,獐子島已經測算出海洋貝類生物具有固碳能力,一只海洋貝類動物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固定30多克的有機碳,其固碳效果和固碳速度均優于植樹造林。
前述券商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藍碳產業如何破題:“國內的海洋碳匯、漁業碳匯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國際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海洋存在巨大的生物碳泵,以浮游生物-藻類生物-貝類生物-甲殼類生物-魚類共同構成這一巨大而精巧的生物碳泵,可從空氣中捕獲并固定數量巨大的二氧化碳。從這一生物鏈條來看,人工造礁、貝類養殖、蝦蟹養殖、魚類養殖都能貢獻凈碳匯。其中,人工造礁不僅能修復近海生態,更有‘海底植樹造林’的美譽,目前只是缺少權威的碳匯統計手段和碳匯計算方法。現在水下探測手段和觀測裝備很多,已有大量企業從事水下攝像頭和水下機器人的開發生產。人工造礁位置相對固定,海洋生物附著生長狀態可隨時記錄對比,其碳匯計算方法可比照碳匯林。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可以對人工造礁的凈碳匯進行先行先試著手破題,幫助中國的藍碳產業順利起航。”
《證券日報》記者從山河智能了解到,早在2010年,山河智能就已開始研發濕地挖機及水上挖機,其中濕地挖機采用大浮力專利技術,可在陸地、沼澤軟地面及淺水區域作業。在山河智能新總部大樓前的試驗深水區里,一臺SWE150ESD濕地挖機正在進行挖掘作業試驗。山河智能董秘王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臺SWE150ESD濕地挖機是基于傳統濕地挖掘機的創新和升級。我們從事特種濕地挖機及水上挖機的開發工作已有多年,產品銷售國內外,并獲得菲律賓客戶好評。濕地挖機及水上挖機均有嚴格防水措施,可以直接開進水里搞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們工程建設的重要陣地,當地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適合進行人工造礁、紅樹林種植、近海濕地建設。只要國家一聲令下,我們時刻準備著。”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