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帶來的就醫思維方式轉變,以及醫院戰略轉型的推進,我國互聯網醫院迅猛發展,已成為醫療服務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6月份,我國互聯網醫院超1600家。近日,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聯合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共同發布了《2021互聯網醫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市場、運營、研究等多維度分析和解讀中國互聯網醫院出現的全新變化及趨勢。
互聯網醫院發展的核心在醫療服務
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線上醫療資源正在持續增加,政策和市場的利好也在加速互聯網醫院的開拓。互聯網醫院發展到當前階段,除了“做了什么”之外,也應同時關注“做得如何”。
互聯網醫院誕生之初是通過線上服務促進醫療資源流動,提升醫患連接效率,這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報告》調研顯示,在線上服務場景中,在線咨詢、復診開方已成為90%以上的互聯網醫院標配;此外,也有報告解讀、遠程會診等多樣化的服務內容。
當前,互聯網醫院服務正從線上延伸至線下,線上線下融合程度加深,僅連接醫患關系已經不足以滿足需求,整個行業在往更能為患者帶來有實質性結果的方向上走。目前,大部分醫院型互聯網醫院和企業型互聯網醫院都能提供藥品配送服務,但僅有少量企業型互聯網醫院在檢查檢驗預約、護理上門等更深入環節展開更多嘗試。
《報告》以醫聯互聯網醫院為例介紹,2021年,醫聯與金域醫學合作上線了云檢測服務,并與全景醫學合作將影像中心接入醫聯服務體系。這意味著,患者通過醫聯平臺復診后,如需檢測、影像服務,就可以直接通過醫聯互聯網醫院預約,之后到金域醫學或者全景設立的線下機構,進行檢測或檢查;線下機構完成檢測檢查后,結果可回傳至醫聯平臺,醫生可根據報告為患者提出后續的治療意見。對于醫患兩端來說,節省時間、精力和金錢,提高了醫療效率。
疾病診療過程是多個環節組成的,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結合,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各個環節都做好銜接,打造流程的閉環才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創造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慢病管理在我的標準里是對結果負責,這是我對每一個疾病的要求。”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互聯網醫院學術成果涌現醫聯學科建設成績突出
《報告》提及,學術研究是醫學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環,新興的細分領域更需要通過科研交流實踐經驗。互聯網醫院建設進度加快、問診數據的積累,都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撐。
除了醫療機構、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有互聯網醫院企業積極參與到互聯網醫院的研究工作中,并初步涌現出一批學術成果。上文提及的醫聯就是典型的企業代表之一。據悉,醫聯在2018年初,就以肝病為切入點,將業務聚焦于互聯網慢病管理,并開設了首個互聯網醫院科室感染科,同步啟動自主研發的丙肝患者管理體系。此后,醫聯更將疾病管理體系拓展到更多病種,覆蓋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呼吸、慢性腎病、感染、精神心理等多個學科領域,逐個病種探索安全有效的院外管理方案,努力為患者的醫療結果負責。
醫聯實施的疾病院外管理路徑
圖源:《2021互聯網醫院報告》,蛋殼研究院制圖
近兩年,在自身實踐規范化疾病院外管理路徑的同時,醫聯與學協會、各領域臨床專家的合作不斷加深,真正發揮產、學、研的相互促進作用,共同助推行業發展。
作為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博士,王仕銳對醫學研究的認知非常清晰:“我認為,如果真的要發展互聯網醫療,一定要扎扎實實地把學科建設做起來,這個事情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新載體上的學科建設更為復雜,需要用到最頂級的頭腦、最頂級的醫學認知,不能著急,更不敢著急。”
確實如王仕銳所說,醫聯在學科建設方面的每一步,都力邀各領域頂級的頭腦為專業把關。今年6月份,醫聯成立學術委員會,就匯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病因學專家程書鈞以及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任主席、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劉力生等人。
醫聯在今年陸續推出的幾項專家共識、指導意見背后,也不乏大專家的背書。比如國內首個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參與方就包括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等權威協會和專家;緊接著,《肝癌患者常見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互聯網管理專家指導意見》也正式發布,這份指導意見的參與方涵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多學科協作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肝臟腫瘤分會等權威機構;在學術委員會成立儀式上,醫聯宣布將攜手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信息交流與數字化防控工作委員會,制定《艾滋病互聯網診療管理專家共識》。
據了解,該共識已進行多次審稿。這份共識的發布,將進一步規范艾滋病的互聯網診療和患者管理,對于中國乃至全球艾滋病防控都具有積極意義。
未來,新醫改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等方針決定了醫療服務體系的長遠方向,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導向理應與此保持一致,行業發展邏輯將由產品銷售、GMV數據增長等維度,逐漸轉變為真正解決患者疾病、改善患者健康狀況。從這個趨勢判斷,以醫聯為代表的這類“為患者結果負責、潛心做學科建設、能夠提供醫療核心服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將有望迎來爆發期。
(CIS)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