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上,虛擬人熱度有點高。開賽前夕,央視首位AI手語主播正式亮相,為聽障人士提供專業賽事解說。近日,有觀眾發現會場的實時氣象主播,也是一位AI虛擬主持人。
“虛擬人的應用場景很廣闊,未來其口碑和商業化雙重認證,都會給傳統的商業模式帶來變革。”風語筑副總經理張樹玉表示,“樂觀預期,未來一年里,每個人都可能在虛擬世界擁有自己的數字身份。”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走訪多家虛擬人相關企業了解到,虛擬人頻繁上鏡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產業多年發展的水到渠成。當數字經濟浪潮來襲,不斷拓展商用邊界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然嶄露頭角。
硬核技術“畫皮畫骨”
在技術層面,虛擬人并不是新鮮事物。1982年,動畫作品《超時空要塞》中的女主角林明美,憑借動人的歌聲與純真的人設走紅,成為全球首個虛擬歌手。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虛擬人正從平面動畫走向廣闊天地。
“解構虛擬人的概念可以發現,它的核心在于身份和資產。”民生證券元宇宙首席分析師馬天詣表示,虛擬人的各種應用場景,本質上是圍繞這兩個核心概念展開,“具體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真人的分身,比如明星的虛擬形象;第二種是大眾重構的虛擬身份,比如大家各種游戲里的角色;第三種是作為一種商業資產的虛擬偶像。”
萬變不離其宗,人工智能技術毫無疑問是支撐起虛擬人發展的關鍵,背后是新一輪數字經濟浪潮滾滾而來。
“虛擬人至少要具備一個獨一無二的形象,還有一定的交互功能,后者就涉及自然語言學習等方面。”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盡管經歷了近40年的迭代,虛擬人的制作成本不斷下降,但是單個制作成本依然在百萬元級別。
這么高的造價,虛擬人究竟貴在哪里?
風語筑虛擬人項目負責人陳云翔解釋稱,人物需要大量的毛發建模,這背后是算力渲染支持。正常成年人一般有10萬根左右的頭發,許多虛擬人為了達到更高的建模要求,頭發數量會達到20萬至30萬根。
“我們之前一段動畫CG中,一個核心角色及其服裝的建模面數就達到400萬,精細到服飾上的水晶珠寶,這些不同立面還會與光影環境交互,運算量也隨之大幅增加。”疊紙科技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一段2分鐘的CG動畫《雙城奇遇記》,最終耗時4個月才完成。
此外,動作捕捉也是技術難點,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人眼可以在毫秒級別的動作中,判斷出對象是否為真人,因此虛擬人的動作要足夠自然流暢,才能“騙”過人眼。這些都需要強勁的硬件設備、優異的人工智能算法。
為了應對未來更大規模的虛擬人創造,讓人工智能“更聰明”也是行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虛擬人“捏臉”。“好看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很難直接告訴人工智能如何去做。”談到自動生成外貌,網易瑤臺工程師晚豐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訓練中主要手段仍是特征量化,在大量訓練之后,美術的意見依然至關重要。“比如,我們將面部的一處細節調整幅度設定為1至11,人工智能就會隨機在區間調整,但它是不會考慮整體氣質的問題,因為氣質無法量化。”
“替代真人”恐難實現
今年初,萬科首位虛擬人員工“崔筱盼”獲評2021年萬科年度最佳新人獎的消息,一度引發熱議,也讓部分網友擔心,未來虛擬人是否取代人類的工作。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認為,這種擔憂有些多余。虛擬人要完全替代人,有賴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短期內還不可能實現,至少還要幾十年。
畫衣畫皮難畫骨,即使在“人工智能”火爆的今日,虛擬人還遠遠無法比肩自然人,具體來看可以歸納為兩點:談吐與氣質。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自然語言學習一直是各大技術巨頭力求攻克的難點。經過近10年發展,在機器學習已取得長足進步的今日,自然語言學習已初現曙光。顯卡龍頭英偉達的CEO黃仁勛在此前的一次演講中,推出了一個無所不知的“Q版黃仁勛”――Toy-Me。演示中,Toy-Me可實現和人的自然語言交流。
“自然人之間的交流,話語間隔的推理時間基本在半秒以內,這要求計算機在半秒內理解自然語義,然后生成最為合適的回答。”前述業內人士表示,這要求虛擬人有巨大的語料庫。英偉達披露,Toy-Me使用的預訓練自然語言處理模型Megatron530B,目前為業內規模最大,通過達萬億參數級別的語言模型訓練,在11天時間里,讓AI實現GPT-3(第三代生成式預訓練)的水平。
該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技術距離商業化依然遙遠,“這個級別的訓練成本接近500萬美元,其依托的語料數據接近300TB。”目前,國內大部分虛擬人還不具備實時語言交互功能,相關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類虛擬人更接近于影視工業化的創作小樣,依托的還是已有的影視技術。
如果說“談吐”還能通過大數據深度學習模擬,“氣質”則完全無法用現有技術復刻,這也是許多游戲行業人士的共識。
“‘暖暖’作為系列游戲的主角,對我們而言,更多時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態度。”疊紙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游戲開發的角度看,這些角色的內在氣質需要文案師精心把控。在他看來,交互的背后是人物對于所處環境、所遇事件產生的想法和觀點,這些既跟角色設定有關,又必須考慮隨時出現的變量。考慮到這些因素,盡管“暖暖”已經擁有了不亞于任何虛擬人的3D形象,甚至還有自己的CG短片、MV歌曲,但疊紙科技AI技術的產出應用短期內還處于探索階段。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