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176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2021年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超三成來自北京……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八年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三地產業協同發展呈現出系列新特征。
不過,記者在實地走訪過程中也了解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仍呈零星散發態勢,一些地方招商引資項目的進度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推進產業協同發展還存在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國內南北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合作聯系機制,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提高投資有效性,進而實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產業承接轉移
對接協作“小步快跑”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近年來,圍繞各自功能定位,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記者從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獲悉,2014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2924家,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發展高精尖產業騰出了更多寶貴空間。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的新設市場主體占比連續保持在60%以上,較2013年提升近兩成。
天津市濱海新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合作功能區。濱海新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濱海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效果極為明顯。以重點承接載體平臺之一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例,截至2021年底,注冊企業累計超過3000家,其中僅2021年就新增注冊企業907家,來自北京的企業占比超過31%。濱海新區引進北京項目數量和協議投資額連續多年保持全市一半以上。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翼”,雄安新區去年落地了一批標志性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中央企業相繼注冊落戶雄安新區,華能雄安總部項目也于2021年年底啟動。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雄安注冊的3000多家企業中,80%都是北京的科技型企業。此外,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園產業園已經形成醫藥特色產業集群,這是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外遷的重要承接地。
目前京津冀地區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區域分工格局,北京對津冀地區溢出效應持續顯現。據北京市科委統計,自2014年以來,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為176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達9032家。
產業鏈供應鏈
新畫卷徐徐展開
產業協同的深度、廣度也在不斷拓展。
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定期會商機制,到多個產業交流項目合作平臺的搭建,京津冀三地經信主管部門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發展的工作格局。相關部門鼓勵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產業鏈龍頭企業在京津冀范圍內提高配套率。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已經正式啟動,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示范區也已獲批。
前述濱海新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濱海新區推動產業集約集群集成加速發展。目前,濱海新區的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一汽大眾、一汽豐田、長城汽車為龍頭,產值已超過1500億,預期建設為3000億的國際級生產基地。其他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創等產業也集聚大批上下游企業,分別形成千億級和百億級的產業集群。2021年,濱海新區的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總額突破1.9萬億元,商業保理企業資產總規模2800億元,躍居全國第一位。
交通運輸方面,河北省交通運輸廳港航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津冀港口合作不斷深入。津冀港口企業共同推進京津冀港口群建設,通過整合集裝箱運輸軟硬件資源,實現集裝箱資源統籌和航線共享。開通天津港―曹妃甸綜合保稅區環渤海內支線,天津港―黃驊港環渤海內支線“天天班”,實現了河北―天津集裝箱外貿內支線的統籌調度。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京津冀地區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八年來,三地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進一步明晰,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協同創新水平顯著提升,進一步凝聚了產業協同發展共識。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