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頻獲大額訂單,一邊快速交付新船,面對火熱的需求,各大船企正開足馬力忙生產。
“船廠滿負荷運轉,工人實行三班倒。”近日,一家造船公司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訂單飽滿,訂單排期已到2026年。
“長期來看,造船業正處于新一輪大周期的起點上,未來景氣度將會持續提升。”有研究機構對后市持樂觀態度。其認為,不同于去年,今年呈現出鋼材下跌而船價繼續上漲的良好趨勢,造船業景氣度持續上行。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持相左觀點。其表示,集裝箱船和油輪等市場訂單激增是疫情等因素導致的,持續性仍待觀察,不能輕易下結論。最關鍵的是,從長遠來看,全球經濟走勢似乎不能夠支持造船業向上的大周期。
產業鏈上下游熱火朝天
記者發現,上述造船公司正在進行校招和社招,涉及多崗位多地。此外,中國船舶集團、中遠海運重工、招商局工業集團等也在招聘。
不僅造船企業的生產和銷售一派繁忙,其上下游行業也景氣度高企。一位主營船舶設計及建造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公司訂單飽滿,新訂單快速落地。在疫情防控期間,公司與客戶通過網絡、電話溝通,先達成設計業務訂單意向,之后再簽署正式合同。
目前,該企業已經完全復工復產,甚至加班加點趕工期。“公司一直在招聘設計方面的人員,尤其是急缺那些有專業技能、經驗豐富的人才。”該名高管稱。
2021年,全球船舶市場迎來了久違的量價齊升。據克拉克森初步統計,2021年全球新造船成交量約1.2億載重噸,同比增長78%,時隔6年再次突破1億載重噸;按修正總噸和金額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為4664萬修正總噸和10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5%和113%。
全球新造船價格普遍上漲,多數細分船型價格較2020年底上漲30%左右。新造船漲價主要是鋼價大漲和全球航運市場需求增加所致。
“2021年造船業訂單突增,主要是疫情等內外部突發因素導致。”有業內專家表示,地區沖突不僅帶來國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的飆升,更帶來海運價格大幅走高,改變了全球供應鏈。同時,疫情給全球航運物流帶來了嚴重沖擊,導致集裝箱設備短缺、船期大量延誤、運價持續上漲等。
隨著運價上漲,海運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中遠海控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647.16億元,同比增長約74.45%。招商輪船、招商南油也預計上半年業績大幅增長。
“對于船東來講,船舶在全球性通貨膨脹下是最好的投資品種。”該專家對記者表示,手握重金的船東們蜂擁投資下單,造船業訂單也就雪片般飛來。
造船業大周期是否來臨?
造船行業的周期跨度比較長,一般為20年至30年。申萬宏源研報認為,中國造船業正站在新一輪上行周期(2021—2038年)的起點上。其預測主要基于經歷了多年整合后,企業數量和產能急劇減少,遠不能滿足目前需求;同時,上一輪高峰期交付的船只面臨淘汰,以及環保約束和新能源技術等因素。
不過,有業內資深人士稱,造船業大周期來臨的預測仍值得商榷。去年船企訂單暴增顯然是突發因素造成的,今年已經向正常水平回歸。克拉克森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球船廠累計新簽造船訂單488艘,合1625萬修正總噸,以修正總噸計同比下降24%。需要關注的是,全球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及其對造船業的影響。
經過多輪協商后,作為全球航運業核心組織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正式確定了航運業節能減排的目標和計劃。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強度較2008年降低40%,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50%。每個階段均逐年制定了詳細的環境法規時間表,在船舶設計、營運、效能等多個方面設立指標并逐年提升標準,推動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在減排的大背景下,新燃料船舶出現了巨大的需求。2022年1—5月,全球共簽訂184艘替代燃料船舶建造訂單,合995萬修正總噸;以修正總噸計占同期新造船訂單總量的61%,遠高于2021年33%的占比。
國內造船企業從大到強
從去年造船業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來看,我國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當之無愧地成為第一造船大國。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中國造船業的競爭力已經今非昔比,正在迎來由大到強的轉型升級。
“韓國在超大型集裝箱船和LNG船等方面仍然走在前面,但是中國正在大踏步前進,與韓國的差距逐漸縮小。”一位資深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6月22日,首艘全球最大24000TEU級超大型集裝箱船,在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廠交付。這是我國在頂級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領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該船是我國自主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全球裝箱量最大的集裝箱船,被譽為海上“巨無霸”。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4月12日透露,旗下滬東中華造船廠聯合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商船三井正式簽署4艘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建造合同。至此,滬東中華造船廠今年已承接大型LNG運輸船訂單累計達11艘,與韓國現代重工并列全球各大船企之首。
此前,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LNG船上,韓國一直處于壟斷地位。但是隨著中國船企的發力,我國大型LNG船制造已經從滬東中華造船廠一家,發展到現在江南造船廠等船企也陸續收獲LNG船訂單,一舉打破韓國在LNG造船領域的壟斷。
國內造船企業還在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上取得領先。今年初,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氨燃料動力7000車位汽車運輸船,正式獲得挪威船級社頒發的原則性認可證書,標志著中國造船業在清潔能源動力汽車運輸船設計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