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雯珊 見習記者劉曉一
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開春第一起融資事件。2月6日,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合肥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次方機器人”)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并拿下千萬級訂單,進入量產階段。今年,公司將實現共計500余臺的多型號人形機器人在服務業、教育、文娛、展覽等多個行業的量產落地。
零次方機器人成立于2025年1月份,創立至今僅一個多月,由清華大學和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江淮中心”)聯合孵化。團隊核心成員大多為“00后”,且來自清華大學AI&Robot智能機器人實驗室。
“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具身智能,都屬于比較典型的多學科交叉、高技術壁壘領域,高端技術人才將會是其中最大的助推力,而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國內一線高校無疑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人形機器人的相關研究最早均起源于國內高校,其在技術積累與科研實力方面均有深厚積淀。
高校科研力量提供重要支撐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發生超60起融資事件,其中20余起是億元級融資。獲得億元級融資的企業包括深圳市光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動紀元”)、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星海圖(蘇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上述企業背后的創始人均來自同一個母校——清華大學。
近日,星動紀元獲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入股。去年10月份,星動紀元宣布完成近3億元Pre-A融資。“本輪融資旨在加速具身智能技術的原生性突破性研發以及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并持續鞏固公司人才、技術壁壘和市場領先地位。”星動紀元高級品牌經理商慶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商慶浩介紹,星動紀元由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建宇創立,是唯一一家清華大學占股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公司的成立,源于清華大學早期的一個課題項目。陳建宇在2022年的課題研究中嘗試開發體型較小的人形機器人,并向高動態性能推進。過程中,他體會到人形機器人僅在實驗室里跑跑跳跳是不夠的,需要推動它以成熟的產品形式走進千家萬戶,這就有了星動紀元的誕生。
除了“清華系”,出自上海交通大學的“交大幫”和浙江大學的“浙大系”也嶄露頭角。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閆維新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宋海濤同樣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公司迄今已完成7輪融資,發布了遠征A2、遠征A2-W等多款商用人形機器人產品。
2023年12月份,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蓉攜團隊聯合寧波市政府,成立了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該公司在今年1月份和去年6月份均獲得融資,估值超過18億元。
各地助力打造科創熱土
值得關注的是,各地政府協同高校推出的創新中心,在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的孵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零次方機器人的聯合孵化機構江淮中心,就是安徽省委批準設立、省部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江淮中心圍繞智能科技和人形機器人主軸主線,開展前沿技術創新與成果快速轉化,在孵化零次方機器人外,還發布了自研的“啟江”系列人形機器人。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中也提到,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機器人。高標準建設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引進和培育3至5家獨角獸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
“各地的創新中心定位各有差異,既有開源的公共平臺,也有產業化運營的企業系統,各自不同的定位決定了不同的運行模式和生態位。”盧瀚宸表示,以開源公共平臺為例,其在底層共性技術方面可以為創企們提供一臂之力,同時,面對行業共性的難點和痛點可以更好地調動資源進行聯合攻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創企產業化落地進程。
(編輯 才山丹)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