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雨瑤
在動力電池領域,如今,國內磷酸鐵鋰電池市占率已突破80%大關,而三元鋰電池仍堅守部分中高端市場。
4月7日,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官微發布《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月度數據庫》顯示,在中國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配套裝機大幅增長的帶動下,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球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裝機份額首次超過三元動力電池,占比49.9%。另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2月份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為34.9GWh,同比增長94.1%。其中,三元鋰電池裝車量為6.4GWh,占總裝車量18.5%,同比下降7.2%;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為28.4GWh,占總裝車量81.5%,同比增長158%。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技術路線的選擇直接影響整車性能和市場競爭格局。過去十年來,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種技術路線經歷了長時間的市場博弈。而面對持續升級的市場需求,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競爭或將持續膠著。
總體來看,技術路線的最終走向仍取決于材料創新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就能量密度、快充技術等關鍵指標的突破,可能重構市場競爭格局。當前,高壓密磷酸鐵鋰作為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利器,成為引領磷酸鐵鋰持續搶占市場高地的關鍵力量,并有望構建企業競爭護城河,進一步推動行業洗牌。
磷酸鐵鋰占領競爭高地
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各有優劣。相比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和低火災風險等優勢,但其能量密度較低。2021年以前,憑借著高能量密度、長續航等優勢,三元鋰電池在國內的市占率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但隨著創新技術的迭代,這一局面很快扭轉,磷酸鐵鋰在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愈發凸顯。不少國內外車企轉向選擇磷酸鐵鋰電池裝車,一些鋰電巨頭也開始加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的投建,磷酸鐵鋰迅速實現反超。
進入2025年,磷酸鐵鋰還在持續占領新的競爭高地。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主流磷酸鐵鋰廠商訂單集中“爆發”,產業漲價氛圍濃厚,大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高壓密磷酸鐵鋰這類高端產品。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蔣加暉介紹,磷酸鐵鋰行業目前以磷酸鐵法二燒或草酸亞鐵法生產高壓密鐵鋰為主,高壓密鐵鋰可在相同體積下增加活性物質含量,從而提高電芯的能量密度,提升電池續航能力,降低綜合成本。
一家鋰電正極材料廠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了磷酸鐵鋰有漲價傾向這一情況。她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頭部廠商有漲價傾向。部分大廠有對不同磷酸鐵鋰材料實施漲價的意向,但每次訂單執行的價格不同,具體漲多少還不太清楚。”
磷酸鐵鋰的漲價其實早有跡象。今年1月中旬,湖南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裕能”)回應公司產品漲價情況稱:“公司一直在積極地與客戶進行協商,目前已有部分客戶確定漲價。”
珠海黑崎資本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首席戰略官陳興文對記者說:“市場需求持續放量,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推動了對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不斷攀升,進而帶動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銷量增長。此外,產品迭代加速,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朝著高壓實密度方向快速迭代,是推動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當前,高壓密磷酸鐵鋰通常指粉末壓實密度2.6g/cm3以上的磷酸鐵鋰材料,即四代磷酸鐵鋰。其憑借更高的壓實密度和性能優勢,較普通產品溢價能力更強,部分企業已實現量產供貨。
上述工作人員提到,之前磷酸鐵鋰以二代產品為主,現在已經過渡到三代產品,甚至一些頭部企業已經在出貨四代產品,議價能力更強。
“四代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能夠滿足市場對高能量、快充等性能需求,需求旺盛,供應偏緊張,頭部企業有望通過技術壁壘進一步鞏固優勢。”位于廣東的一家鋰電廠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公司的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持續迭代升級,動力型高壓密新產品已批量出貨,超高壓密新產品驗證進展順利。”
關鍵變量改變競爭格局
在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每一次材料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會引發市場格局的深度重構。高壓密磷酸鐵鋰不僅是漲價背后的主要推手,也是產業新技術競逐的高地。
2023年,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神行超充電池的發布,直接將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隨后推出的神行PLUS,通過納米級精準排布讓正極材料密度達到了高壓實密度標準,一舉攻克了續航、快充、安全三大行業痛點。高壓密磷酸鐵鋰迅速成為改變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甚至開始撼動三元電池的高端市場。
“從當下勢頭來看,行業龍頭們顯然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開啟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真鋰研究(北京華清正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墨柯對記者說。
電池企業正不斷推出新的電池技術,打開高壓密磷酸鐵鋰的市場空間。例如,寧德時代將神行電池系列視為2025年的市場推廣重心,目標是占據其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的半壁江山。
鋰電池材料企業也在積極推陳出新。湖南裕能曾表示:“公司高壓密鐵鋰新產品YN-9系列主要面向動力電池應用場景,通過改進粒徑級配技術,不僅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壓實密度,也保證了材料的容量發揮和倍率性能。”
國金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預計2025年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行業需求、供給分別為73萬噸、78萬噸,供需整體偏緊。
高壓密磷酸鐵鋰需求井噴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的雙輪驅動。尤其在儲能領域,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為356GWh,同比大增了61.5%。再疊加市場對快充電池和大容量電芯的迫切追求,使得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成為重要趨勢。
與需求側的火熱相對的是,供給側的狀況略顯局促。因技術門檻較高,在頭部企業中,僅有少數能夠掌握高壓密磷酸鐵鋰這一關鍵技術。中小企業在攻克技術壁壘等方面仍存不少挑戰。
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的突破不僅帶來了產品性能的提升,更引發了動力電池市場供需結構與價格體系的全面重構。2024年至2025年間,這一變革已清晰體現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從原材料溢價到產能分配,從企業盈利到市場份額,高壓密產品正成為決定行業競爭勝負的關鍵。技術分層直接導致了市場分化,能夠量產高壓密磷酸鐵鋰的企業迎來盈利,而停留在低端產品的企業則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蔣加暉認為,這一趨勢將加速行業出清,一方面,頭部廠商通過技術優勢及大規模訂單提升市占率,而缺乏技術的中低端廠商或被迫退出。同時,產業的盈利模式也將發生轉變,市場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溢價,未來具備技術儲備與一體化能力的廠商將主導市場。
不過,墨柯表示,看似未來風光無限的賽道,實則也是暗藏危機。“高壓密磷酸鐵鋰雖較普通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有所提升,但與三元材料等相比,其提升空間相對有限,限制了在高能量密度需求場景的應用。”
兩大技術之爭加速演進
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的崛起絕非終點,而是動力電池產業新一輪技術競賽的起點。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兩種主流技術路線,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的市場博弈仍在持續。最開始,三元鋰電池始終保持市場領先優勢,但好景不長,隨著刀片電池、CTP封裝技術等創新涌現,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
2020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刀片電池,將傳統磷酸鐵鋰電池包的體積利用率提升50%以上,能量密度得以大幅提升。同時,在多項技術的突破下,磷酸鐵鋰電池續航能力提升到與三元鋰電池不相上下的地步。
墨柯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對續航里程和充電效率需求的持續增長,能量密度優化已成為行業焦點所在。也因此,業內普遍視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為新的競爭點。”
對比三元鋰電池目前的情況,盡管磷酸鐵鋰電池一路高歌猛進,但結合市場及應用場景的表現,三元鋰電池并非無反擊機會。當前,日韓電池廠商仍看好三元鋰電池,三元鋰電池也仍是國內不少高端電動車的首選。例如,問界M9新車型配備寧德時代三元鋰電池。
此外,全固態電池被業界公認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終極形態”,采用的正是高鎳三元材料為正極。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測:“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開始的時間在2027年至2028年,到2030年可以完全實現量產。”這一技術突破或再次改變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競爭格局。
更為關鍵的是,具身智能機器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兩大萬億元級市場的快速擴容,為三元鋰電池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間。從所配備的電池看,這兩大領域的要求更為嚴苛:既要輕量化,又要有足夠的續航,還要保障安全性。而三元鋰電池憑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長續航能力,已成為這兩個領域的首選動力源。新興應用對價格敏感度較低,但對性能要求極高,有望為三元鋰電池開啟“第二春”。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預計,如果每臺具身智能機器人平均配備2kWh電池容量,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用鋰電池出貨量將達2.2GWh,到2030年需求將超100GWh。
可以看到,新興應用場景的擴圍,也讓三元鋰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技術路線之爭進入新階段。未來的競爭已不再局限于單一性能指標的比拼,而是擴展到材料創新、工藝優化等多維度的綜合較量。
站在2025年這一時間節點展望未來,材料創新、工藝升級與應用拓展將繼續推動動力電池技術邊界不斷向外擴展,進而引發更深刻的產業生態變革。
正如墨柯所言,磷酸鐵鋰從被市場邊緣化到逆襲,再到持續突破,說明沒有永恒不變的技術優勢,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足。“未來,這場競逐正是一場重要的技術較量,其最終結果,會深刻影響新能源產業的未來走向。”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