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4月21日至4月26日,以“融合創新 數智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25)在北京舉辦。這場為期6天、總展出面積達31萬平方米的行業盛會,吸引了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2400多家機床工具企業參展。全球知名機床工具企業帶著最新技術與產品齊聚一堂,全方位展現機床行業前沿趨勢,探索信息化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下的未來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之路。展品覆蓋機床主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等產業鏈核心領域。
“此次展會不僅展示了機床行業當下的技術突破與創新成果,更為未來智能制造發展指明方向,預示著機床行業將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柔性化發展階段。”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AI深度融合機床工業
驅動智造進階
在本屆展會中,AI技術與機床工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最亮眼的焦點,眾多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推動機床行業加速從傳統制造邁向高端智造。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中數控”)在展會現場重磅發布全球首臺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華中10型”,充分展現AI賦能的強大實力。
在華中數控展臺上,《證券日報》記者對“華中10型”智能數控系統發出“跳轉到診斷頁面,確認”指令,屏幕畫面在作出相應決策后切換到診斷頁面,一系列診斷程序呈現在眼前。
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賦予了該系統自主學習能力,并創新構建了“一個智能底座,兩條數字主線,三個功能子系統”的技術架構,創造了智能制造高級階段的新范式。
陳吉紅介紹,“華中10型”布局有智能底座——硬件層搭配AI芯片與智能傳感模塊,軟件層接入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這樣一來,數控機床有了自主學習能力,從“執行者”變成了“思考者”,加工效率和精度顯著提升。
“目前系統已具備相當于擁有兩年至三年工作經驗工程師的智能決策能力,并可通過數據訓練持續進化。其開放平臺支持企業小模型本地化部署,有效保障數據安全。”陳吉紅表示,“這些設備帶來智能制造場景的裂變效應,在航空航天領域實現微米級甚至納米級加工,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3C產品、精密模具制造中大幅提升良品率,縮短交付周期。”
站在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重集團”)的展位中央,記者看到,一臺體量龐大的工業設備巍然矗立,這正是武重集團發布的世界首臺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銑車加工中心。
武重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機床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利用AI大模型等維護手段,能夠保障機床高效、健康、穩定運行。在功能上,它還能夠實現自主感知、自主學習、自主優化與決策、自主控制與執行,同時還具備遠程監控、故障診斷等功能,且它的國產化率達95%以上,配備國產最新智能數控系統。”
在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展位上方,“激光智造+AI”的醒目標牌格外引人注目。此次展出的最新一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智能裝備首次搭載AI智能交互系統。公司技術部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該系統目前已實現“售、教、用、調、保”全流程數字化。
北京凱恩帝數控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也向記者演示了其最新的AI智能數控系統,工程師僅通過簡潔的操作界面與指令輸入,系統便能迅速響應,實現對復雜生產流程的高效調度。
“該系統是CNC與AI大模型、機器學習、工業互聯深度融合的下一代智能數控系統解決方案。它具有高易用性、單機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等顯著優勢,可顯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將應用于下一代智能數控機床。”上述工程師表示。
柔性制造熱潮涌動
多元技術賦能生產變革
除AI技術外,柔性制造成為本屆展會的另一大熱門看點。
“當前機床工具市場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分散性、變化快的特點,與傳統穩定的市場發展模式大不相同。隨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智能技術與機床產業深度融合,各種應用場景下的高效柔性生產正不斷落地。”北京艾文智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曹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柔性制造是靈活適應生產變化的模式,它賦予工業母機快速切換加工任務、自動調整參數的能力,適配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提升生產靈活性與效率。
在位于展覽中心2號館A101展位,記者看到寧波偉立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重載五軸柔性搬運系統、3S-W柔性智能工作站以及DFMS數字化柔性制造系統。公司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的DFMS數字化柔性制造系統基于當前業務和客戶實際需求,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工業自動化技術與信息技術以及控制技術深度融合,從而賦能傳統柔性制造系統,實現更精準的計劃管理和齊套制造。
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的柔性生產控制系統同樣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摩。“我們的系統是獨立自主設計研發,支持超1000種參數變化點分析計算,它可以全自動調整生產計劃的執行順序,使生產能力最大化、訂單交期最優化。同時,其具備的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對生產現場1:1還原,從時間和空間多維度監控及調整調度生產線。”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
在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華中數控旗下子公司)展品中,一只白色機械手臂精準而流暢地拿放物品,其操作瞬間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圍觀。公司技術部負責人介紹:“這是我們的柔性工作站,它集成協作機器人與料倉,可適配多場景,優點主要體現在雙模式智能切換、高精度高速作業、緊湊靈活布局以及零門檻智能操控四個方面。”
在柔性制造系統的賦能下,柔性生產線也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基于高精度AGV的柔性生產線,其高精度復合式AGV與定制工業軟件組合形成零件和刀具的自動化物流系統,可以實現RFID物料追溯和智能調度管控,并能夠滿足混線生產,適配多種類機和裝配設備。
工業母機
迎來智能化升級黃金期
創道投資咨詢合伙人步日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制器之器”和“自強之基”,工業母機處于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樞紐,是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的戰略性基礎產業。
“數控系統是工業母機的‘大腦’,支撐著全球2000億元規模的工業母機產業及數十萬億元級制造業。”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余豐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得益于國內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升級,以及數控機床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我國數控機床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觀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旗下觀研報告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控機床市場規模達到約4090億元,同比增長8.77%。2024年我國數控機床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325億元,同比增長5.75%。
從《中國制造2025》明確推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到《“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一系列政策為數控機床行業指明了方向。國家對于高端制造,特別是高端數控機床領域也給予政策的高度支持,在高端數控機床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支持方面,產業司發布了針對兩重建設產業戰略備份等重點任務:對高端數控機床、石化、醫藥、汽車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進行超長期國債支持。
“隨著航空航天、汽車、能源等高端制造業對復雜精密零件加工需求的激增,傳統數控機床已難以滿足高精度、高效率、柔性化生產要求,市場倒逼企業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轉型。”福州公孫策公關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軍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已成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核心技術路徑,而新一代智能制造則是這一路徑上的關鍵環節。
“今后十年,正是智能數控機床這一新一代智能制造典型裝備的發展關鍵期。”周濟如是說。
智能機床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加工流程,加速推進國內機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步伐。在產業鏈端,華中數控已聯合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秦川機床”)、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等18家機床領軍企業,配載了20款搭載“華中10型”的智能機床。
隨著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秦川機床聯合12家企業及3所高校,共同創立了高檔數控機床創新聯合體,致力于精密數控磨齒機床及其核心功能部件,以及高檔數控系統的研發工作。
掌如研究院院長何基永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我國數控機床智能化升級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一些挑戰。高端數控系統、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低;智能化專業人才匱乏,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不足;行業標準體系不完善,設備與系統兼容性亟待提升。
中國機器人CR教育培訓標準委員會委員魏國紅表示,隨著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完善,數控機床智能化升級將迎來更廣闊空間。企業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人才培養;同時,政策利好的推出,將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數控機床將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跨越,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