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沈明:截至4月30日,上市公司2017年一季報已披露完畢,除了公司經營狀況得以為投資者了解外,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險資、券商、QFII等各大機構重倉股在一季度的調倉情況也浮出水面,具體有哪些個股被新進、增持,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本報今日對此逐一進行梳理。
從行業來看,醫藥生物和電子兩大行業最受險資青睞
■本報記者 傅蘇穎
4月30日,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完畢,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路徑已經十分清晰。在監管總體趨嚴的大背景下,險資的投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上市公司一季報統計發現,截至記者發稿,險資現身于421只個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合計持股540.15億股,持股市值達9254.18億元(以今年一季度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計算)。其中,險資今年一季度新進86只個股,增持88只個股,減持119只個股,持平128只個股。險資新進和增持的個股中,從行業來看,醫藥生物和電子兩大行業最受險資的青睞,另外,險資還涉及機械設備、有色金屬、公用事業、化工等多個領域。
在國家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在重要戰略地位的背景下,針對個別險資在A股市場的激進行為,保監會自今年年初以來,出臺了一系列保險資金規范運用的政策措施,引導保險行業回歸保障本質,但也引發市場對險資會減少資本市場投資的擔心。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規范措施主要影響激進的中小險企,未來業績將持續承壓。上市險企穩健經營,監管層對行業的清理和規范反而有利大型險企發展。
事實上,今年2月份險資權益類投資環比仍出現上升。保監會近期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2月份,保險投資股票和基金金額為1.8萬億元,相比2017年1月份上升0.68%,占整體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為12.97%,投資股票和基金占整體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有所上升。
平安證券研究員繳文超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保險行業仍面臨低利率環境、短期利率上行、優質資產荒、資產負債不匹配等挑戰。隨著保監會對行業監管的趨嚴,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業務規模的擴張,但從長期來看,保費增速過熱、壽險產品短期化、理財化的特征將得到進一步遏制,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有助于行業回歸保障本源,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從投資端來看,隨著資本市場的回暖,2017年行業投資收益率有望回升。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四連漲...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23:30 | 百強房企前7個月拿地金額達5783億... |
23:30 | 新型儲能應用效果逐步顯現 鋰電池... |
23:30 | 硅片價格延續漲勢 產業鏈價格回暖... |
23:30 |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產業鏈... |
23:30 | 即時零售 尋求顛覆與重構的破立平... |
23:30 | 華夏華電清潔能源REIT上市 公募REI... |
23:30 | 投資者踴躍申購 多只科技主題基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