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數字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不論是廣度、深度都邁入新階段,共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力量,續寫普惠金融故事。
技術賦能、平臺共生,日益成為業內共識;物聯網、區塊鏈、5G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產品不斷涌現,也豐富著金融+科技的行業內涵。
“合規科技”在2019年備受重視。在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如何把握與金融信息隱私保護、合規共享的尺度被提上議程;政策利好、數字貨幣熱潮,帶來了區塊鏈技術產業化應用的熱切關注,但辨偽存真、祛除區塊鏈概念盲目熱炒也被反復提及。
2019年,網貸行業延續有序出清態勢,冬去春來,存量網貸平臺轉小貸試點方案傳出,指明了一條合規轉型之路。
回顧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求新、謀變、嚴合規。展望2020年,金融科技向善、合規創新不會變,不讓為行業“抱薪者”寒的業界期盼不變。
1去金融化
金融科技公司的“去金融化”,強調深度產業合作、平臺共生。作為先行者,曾經摸索出的轉型方向之一,日益成為業內共識。今年拍拍貸更名“信也科技”,趣店三季度末開放平臺業務環比增長150%、貢獻了當季9成以上利潤,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參與者改弦更張,定位平臺化技術賦能,希望像路由器一樣鏈接金融行業和各類型流量場景方。
年初至今,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論是廣度和深度都邁入新階段,雙方各自發揮優勢,共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力量,合作遠大于競爭。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自去年底從“京東金融”更名而來之后,從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起家,轉向產業經濟數字化的“二度進化”,今年一口氣推出三項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包括一站式金融數字化解決方案JDDT1、信用卡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資管科技平臺JT。而這三個方案的共同點是,作為輔助者參與持牌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實踐,為合作金融機構提供底層互聯、協同效率提升的技術服務體系。
從去年開始,螞蟻金服推出“BASIC”概念(對應區塊鏈、人工智能、安全、物聯網和計算),圍繞這五大領域向業界開放輸出技術能力、解決方案,年內已落地實踐在了綜合財富管理、電商供應鏈金融、小微和消費信貸、金融機構企業級應用服務解決方案等諸多方面。螞蟻金服借唄、花唄,螞蟻財富,網商銀行合作各類持牌金融機構數早已突破百家。
2數字貨幣浪潮
今年6月,加密貨幣Libra“橫空出世”,Facebook新成立子公司、圍繞Libra網絡開發金融服務和產品,全球支付服務商Mastercard、PayPal、Visa等和數家技術和交易平臺均加入擬定章程成首批“創始人”。盡管概念推出前幾天只公布了白皮書、項目未有任何公開進展,但卻迅速引發全球產業界、學界和監管層的討論。
作為一個有著互聯網時代特點、超越主權范圍的加密幣,Libra項目誕生之初就充滿爭議。按照Libra官方愿景,是成為一款全球性的數字原生貨幣,集穩定性、低通脹、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換性于一體,主打支付、跨境匯款,將利于踐行全球金融普惠;但與此同時,Libra也不乏業界對其在是否會涉洗錢違規、對數據隱私保護和金融穩定負面作用的關切。今年10月,PayPal宣布放棄參與Libra項目。
加密數字貨幣正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不僅僅是商業機構和民間獨立協會,包括加拿大、瑞典等在內的多國央行也在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
中國作為數字資產大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進程備受關注。綜合此前業界消息,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有望推出,今年以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行,中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參與到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工作;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試點項目或在深圳率先落地。
3區塊鏈熱潮
2019年,作為新一代互聯網的底層系統,區塊鏈再度迎來熱潮。
今年10月底,中央高層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定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當前,銀行、保險、券商、金融交易平臺及金融科技服務企業等都在積極推進區塊鏈落地,供應鏈金融、數字票據、跨境支付、身份識別和管理等應用場景皆有覆蓋。多個領域的公司在區塊鏈技術研發與應用上已有一些較為成熟的應用案例。
業內普遍看法是,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技術,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潛力巨大,但區塊鏈行業要長遠健康發展則需要避免概念泡沫化炒作、正本清源。
4海外上市多元化
今年5月,上海網貸平臺嘉銀金科赴美上市成為2019年互金中概第一股,其后互金平臺玖富數科、數字貨幣礦機生產商嘉楠科技(即“嘉楠耘智”)相繼在年內登陸美股,地點均選在納斯達克。而從今年初開始,虛擬數字幣交易所火幣集團、歐科集團(即OK集團)都傳出擬在港上市消息。
相比過去兩年,今年赴海外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數量明顯減少,但業務類型更加多元化。2017年下半年有信而富、趣店、和信貸、拍拍貸、樂信等先后在美上市,掀起金融科技公司海外上市潮。而2018年,愛鴻森、點牛金融、微貸網、小贏科技、360金融登陸美股,51信用卡(02051)在港交所上市。
業內解讀今年金融科技公司海外上市“潮退”原因有監管從嚴、業務模式不確定性及二級市場估值走低等影響。不過,由于海外上市門檻相對寬松,盡管二級市場成交較為低迷且股價表現不一,但平臺能夠順利海外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更規范,品牌價值會凸顯。因此,登陸海外資本市場,仍是不少金融科技公司今后重要戰略之一。
5網貸轉型小貸
今年11月底,一份《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83號文)在業界傳開,83號文也被業內視為給存量網貸平臺轉型指出合規之路。
83號文明確了擬轉型小貸公司的網貸平臺所需具備的基本要素。比如,除了滿足存量業務的合規要求,還要在其股東和團隊消化處置存量業務風險的能力、轉型方案可行性、金融科技實力等方面設置相應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對資本實力的要求。從注冊資本上看,擬轉型單一省級區域經營的小貸公司不低于5000萬元,擬轉型全國經營的小額貸款公司不低于10億元,且首期實繳貨幣資本不低于5億元、同時要求不低于轉型時期的網貸平臺借貸余額1/10。
83號文還設置了緊湊的時間表,網貸平臺存量處置過渡期最多兩年,明年1月底前各地落實小貸臨時牌照審批工作。經過較長時間的數輪風險出清和行業洗牌,現存的網貸平臺已具備較強規模實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擬轉型小貸公司不難。
僅僅以資本門檻來看,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披系統機構數據,截至10月31日,待收余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平臺有14家,其中規模最大的陸金服待收余額719億元、規模最小的小贏網金有106億元,若按83號文要求,其首期實繳貨幣資本在10.6億元~71.9億元之間。
6大數據風控整肅
2019年下半年,涉及個人金融信息隱私保護、數據合規共享領域的風險事件頻頻引起市場關注。
今年9月,伴隨著銀行合作類業務數據來源合法性整肅,一些大數據風控公司、現金貸平臺被查,這場因個別平臺利用爬蟲技術對金融信息數據非法獲取、違規應用,甚至為暴力催收推波助瀾引來的風暴,影響蔓延到了年底。在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當前,如何把握與金融信息隱私保護、合規共享的尺度,至今仍是輿論場焦點話題。
今年5月份以來,《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征求意見稿)》、《信息安全技術、移動互聯網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范(草案)》等密集出臺,《數據安全法》有望明年制定;12月初,移動金融App應用軟件備案管理工作也公布了在首批16家機構試點推進。
行業合規監管趨嚴背后,是國內大數據風控行業發生了階段性新變化,從早期通過設備、指紋采集數據制成黑白名單,到2017年之后,伴隨著人工智能在行業內的廣泛應用,AI+脫敏后數據逐漸形成高緯度風控模型。為面向C端消費金融、小微普惠金融服務產品、模式在近三年來大規模、快速爆發起到基礎作用。
今年10月底,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年~2021年)中提出,在切實保障個人隱私、商業秘密與敏感數據的前提下,強化金融與刑罰、社保、工商、稅務、海關、電力、電信等行業的數據靜源融合應用。可以預見,未來隨著數據資產確權、數據交易治理的完善,大數據+金融將有更廣闊的空間。
7網貸出清猛推進
今年網貸行業延續了有序出清態勢,在平臺總數、業務總規模、投資人數量保持“三降”趨勢,而進入下半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部分省市對轄區內網貸平臺的風險出清工作加速度推進。
2017年年底至今,已有遼寧、云南、寧夏、浙江、天津、湖南、山東、湖北、深圳、重慶、河南、四川等多地陸續發布公告,清退、取締轄區內不合規的網貸平臺,涉及700余家平臺。據第三方機構統計,截至今年11月末,共有374家平臺實際正常運營,距峰值已跌去9成;在今年11月份的單月行業成交量降至506億元,相比2017年頂峰時下降約80%,已經跌至2015年同期水平。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監管重心仍將是推動平臺清退與轉型。其中,待解的問題是,在行業風險持續出清中,涉及的存量網貸債權清償問題,對于出借人的回款保障,目前各地卻還沒有統一的清退流程及兌付標準。同時,需正視的是,行業正處于有序出清,要避免市場上部分平臺惡意散播不實消息影響行業秩序。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