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政策紅利、產業轉型和經濟轉型三大機遇,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前不久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采訪了解到,進入“十四五”,多地政府、企業瞄準數字經濟發展的巨大機會,加速政策出臺和產業布局,以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企地共建平臺搖動“橄欖枝”
3月30日,在首屆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大賽新聞發布會上,國投集團總裁助理、國投人力公司董事長孟書豪表示,國投集團已明確將互聯網、大數據列為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積極探索投資機會。
在年初召開的國投集團2021年度工作會議上,國投董事長白濤表示,將“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發起設立規模200億元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新聞發布會上,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也表示,張家港是一個制造業基礎雄厚的港口城市,近年來堅持數字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從“制造”到“智造”的發展步伐,在數字經濟領域有一定基礎。
借著首屆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大賽的機會,張家港已經向參賽者搖動起“橄欖枝”,通過大賽廣聚人才、項目和產業資源。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大賽《申報資格條件》規定,“參賽團隊應承諾有意愿攜帶參賽項目在張家港落戶”。
張家港拿出的“大禮包”也十分優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張家港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陶彥斌介紹,這個“大禮包”包括:獲獎項目符合重大創新創業團隊條件的,可獲得最高5000萬元的綜合扶持,符合張家港市領軍人才申報條件,可獲得最高1300萬元的綜合扶持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人才企業需求,協調安排工作場所、廠房、土地等,并給予一定的租金減免,提供配偶擇業、子女入學、醫療健康等其他人才禮遇。”陶彥斌說。
根據此前出臺的《張家港市人才引領智匯港城計劃實施意見》等文件,A類人才可按“一事一議”給予最高500萬元購房補貼;B類人才給予50~250萬元購房補貼;C類人才給予30~60萬元購房補貼。對成立5年內的領軍人才企業,按照其地方貢獻額度50%給予補助(用于設備儀器采購)。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張家港所在的蘇州市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也雄心勃勃。在今年初召開的蘇州市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推進大會上,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表示,全方位服務對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蘇州市為此確定的目標是: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要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加快建設更具影響力的數字科創中心、數字智造中心和數字文旅中心,打造領先水平的數字融合先導區、數字開放創新區和數字政府樣板區,率先建成全國“數字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桿城市。
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地方經濟
據第一財經記者觀察,進入“十四五”,各地紛紛出臺發展數字經濟的規劃和政策,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地方經濟發展。有專家表示,“數字經濟”已經連續五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地方層面也在不斷加強對數字經濟的戰略引導,我國數字經濟國省兩級政策體系基本成型。
2019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選擇數字化轉型走在前列、代表性引領性較強的福建、浙江、廣東、重慶、四川、河北(雄安新區)先行先試,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截至目前,福建、貴州等地已基本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
《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福建)工作方案》明確,到2022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6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福建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數字絲路”、數字新基建等,并部署實施了5大項21小項任務,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
貴州省數字經濟增速已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貴州模式”基本成型。
在江西省九江市,2020年該市規模以上數字經濟產業營業收入達到325.96億元,引進了華為、京東、阿里等一批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并建成開通5G基站2652個。九江市力爭今年數字經濟產業營業收入突破600億元。
國企“主力軍作用”突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這其中,國有骨干企業的主力軍作用突出。在國新辦本月18日就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局局長茍坪介紹,總體看,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勢頭良好,取得積極進展。
茍坪介紹,國有企業充分發揮新基建主力軍作用,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80多家中央企業建成集團級數據中心,搭建了以“航天云網”“中電互聯”為代表的6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三家中央電信企業建成5G基站超過70萬個,中國商飛打造國內首個5G全連接工廠。
茍坪說,國有企業不斷深化數字技術與生產經營的融合,在產品創新數字化、生產運營智能化、用戶服務敏捷化、產業體系生態化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他介紹,截至目前,中央企業2/3的研發單位實現三維數字化建模和仿真,半數以上建成了產業鏈數字化生態協同平臺。近60家中央企業設立了數字產業公司,70多家中央企業電商業務年交易總額超過6萬億元,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
茍坪透露,國資委將組織實施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數字應用場景,打造行業轉型樣板。
上述白皮書同時提醒,目前,數字服務門檻和成本偏高,城鄉、大中型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較大。各地需根據自身特色做好頂層戰略設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從而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數字產業生態,避免重復建設。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