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完善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日前,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媒體撰文談及今年財政工作重點時,闡述了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下稱“化隱債”)的思路。
這對城投債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表態。近幾年來,涉及“化隱債”的事件和政策并不少見,也屢屢受到市場的廣泛熱議。
城投債是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不少城投企業的債務依靠財政資金償還或提供擔保回購,實際上也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重要來源。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2月18日,城投債存量為13.24萬億元,涉及債券17780只。而今年到期的城投債將有3968只債券,到期量2.97萬億元。
持續推進的“化隱債”行動,給城投債市場吹來了暖風。而“化隱債”過程的節奏問題,正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化隱債”進行時
1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積極盤活各類資金資產,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意見》中還有一段關于“化隱債”的內容備受市場關注:允許融資平臺公司對符合條件的存量隱性債務,與金融機構協商采取適當的展期、債務重組等方式維持資金周轉。
該《意見》的出臺,對于擁有近3000億元存量的貴州城投債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貴州“化隱債”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國家給予貴州的支持也更加明確。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2月18日,貴州省存量城投債共395只,余額為2961.79億元。
貴州城投的債務情況一直備受矚目。在《意見》出臺前,近年來貴州省已出臺多項措施推進隱性債務化解工作。尤其是,2019年以來,貴州通過注入貴州茅臺股權充實省級國資等一系列舉措,來積極化解債務壓力。
貴州的“化隱債”只是近年來全國持續化隱債的一個樣本。“隨著政府債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債務利息成本也在不斷增長,為防范化解風險,逐步壓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是必然趨勢。”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說。
1月20日,廣東省兩會上提到,2021年廣東率先開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如期實現“清零”目標。2月9日,上海市財政審計稅務工作會議稱,將在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等財稅改革攻堅上謀求更大突破。而去年,北京也與廣東、上海一同成為“全域無隱性債務”的試點省份。
對于大部分地區而言,“化隱債”的征程遠未結束。不過,近年來各地也已取得不少成果。
較早主動“化隱債”的典型案例是江蘇鎮江。2018年底,江蘇省政府召開全省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工作推進會。2019年初,鎮江謀劃作為地方隱性債務化解的試點城市,與政策性銀行積極接觸,爭取超長期限的低息專項貸款,置換隱性債務中的高成本、短期限資金。
“從各地實際操作來看,利用自身財政收入償還、利用再融資債置換、盤活處理資產償還以及金融機構參與化解等是比較普遍的方式。”國盛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說。
“化隱債”有效提振市場
在地方政府紛紛出招“化隱債”的情況下,一部分地區的信用情況已得到改善。
“地方政府積極化債的明確態度會有效提振市場。”YY評級研究總監裴武說。在他看來,城投債很難完全用市場化的邏輯去處置,需要一定的非市場化手段才能真實化解。
“首先,政府得認賬;其次,需要匹配所在區域的資源和能力去想方案。”裴武說。從這兩個角度出發,也就可以理解1月底的《意見》出臺后,貴州的城投債收益率穩定下行的現象。
裴武說,積極的“化隱債”措施,是以地方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嚴格當地財政紀律,如落實土地出讓金償付比例、壓降政府開支、積極爭取專項債置換等,都能有效增強信用,壓降利差。
“城投債的風險如果想壓縮,再融資的低息環境是必備的條件。只有降低債務增長的斜率,才能真正壓低風險。”裴武認為,地方政府通過其態度和舉措,逐步得到投資者認可,可以帶來信用利差的壓縮,實現債務真實壓降。
“在經過一段平臺期之后,當經濟增長斜率大于債務增長的斜率之時,債務本身就不會成為問題。”他認為。
“這是一個逐步消解的過程,千萬不要畢其功于一役。畢竟很多地方短期很難立即壓降債務規模,但是可以逐步看到壓降努力所帶來的效果。”他說。
楊業偉表示,對市場來說,“化隱債”減輕了城投債務壓力,因而對城投信用狀況是一個利好。
“化隱債”須把握好節奏
“節奏要把握好!”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化隱債”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因為,節奏過快,可能會產生瞞報等問題,而節奏過慢又會使融資平臺的再融資受影響。
“對城投來說,隱性債務化解會改善其信用狀況,但其化解速度慢,又可能導致城投持續受到相關監管政策約束,再融資渠道不暢。”楊業偉說。
楊業偉認為,對于債務壓力較大的地區,如何在保障地區正常發展的同時,獲得足夠的償還隱性債務資金來源是關鍵。
“不過,一些地方化債能力很難匹配,需要一定程度的政策配套支持。”裴武說,這是“化隱債”的一大難點。他認為,一些中西部區域,財力本身吃緊,存量債務問題完全靠自身消化并不具備可行性,從而一定程度上需要政策的配套支撐。
“隱性債務化解不能一下子完全解決。如果求快,可能會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現瞞報、漏報、低估問題。”他說。
裴武認為,在“化隱債”的過程中,還需要警惕一些不合理操作,“名義上的隱性債務得到了化解,但是又增加了許多其他名目的融資,本質上風險仍在累積。”他說,針對這類問題,需要關注實質,而非形式,警惕在模糊的邊緣來回試探。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