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環顧全球,眼下地緣政治波詭云譎、大通脹愈演愈烈、金融市場動蕩不已;反觀自身,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面對諸多不利因素,我們的金融體系還能穩得住嗎?答案是:可以!
面對內外部的“不確定性”與“不利因素”,我國已下好“先手棋”,為未來贏得充分的行動空間;我國經濟有韌性,政策施行“以我為主”,無懼海外“風高浪急”;人民幣資產已成“避風港”,全球投資者持續投下信任票。
中國金融體系的底盤持續被夯實。這條“以我為主”的路徑,彰顯從容、自主、定力。它既是我國應對疫情沖擊的政策率先回歸常態“題中應有之義”,亦是抵御外圍“海嘯”的堅固堤壩。
“先手棋”:貨幣政策適時回歸常態化
“防范外部風險沖擊的韌性進一步提高。”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作出判斷。他還表示,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
率先控制疫情并復工復產、貨幣政策適時回歸常態,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幾步“先手棋”,使我國金融業在應對內外部的不確定性時,擁有從容應對的政策空間。
復盤“先手棋”,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首先,我國疫情防控效果好,率先實現全產業鏈復工復產;其次,前期堅持實施正常的政策,為應對內外部不確定性提供充裕空間;再次,近年來防范化解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金融風險,使風險在高位釋放,宏觀杠桿率保持穩定,提升了應對沖擊的韌性。
正因為下好了這些“先手棋”,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金融環境更優:
從物價水平看——區別于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處于多年鮮見的高位水平,我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今年1月,美國CPI抬升至7.5%,為近40年新高;同期,中國CPI同比上漲0.9%。2018年以來中國CPI的年度平均漲幅為2.1%。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開閘“放水”,我國的貨幣政策相對謹慎;而當中國經濟率先回升,貨幣政策也率先回歸穩健基調。
“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豐富、空間充足。”唐建偉表示,盡管全球主要經濟體將開啟加息進程,但美聯儲加息尚未落地,我國政策利率遠高于對方,同時我國CPI等指標短期內還會在低位徘徊,貨幣政策具備較充裕的操作空間。
從風險化解看——從2017年到2021年,我國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25萬億元;處置不良資產約12萬億元。金融風險逐漸“水落石出”,為支持實體經濟、壓縮融資鏈條、騰出信貸資源贏得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房地產風險曾被稱為我國金融風險面臨的“灰犀牛”。在近年持續調控之下,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這使得金融業面臨的風險形勢得以改善。去年,個別房地產企業出現風險后,金融管理部門適時而動,第一時間穩定了市場情緒。
“相關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房地產市場軟著陸。”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表示,這些措施有利于房地產企業的信心修復,有利于房地產投資保持平穩,有利于化解個別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問題。
李佩珈認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整體穩健,無論是金融機構自身應對能力,還是金融體系整體防護能力以及安全緩沖墊等都相對完備。“只要不發生大的外部沖擊極端事件,我國金融體系具有足夠的韌性應對內外部沖擊。”
底氣足:
經濟韌性助力“以我為主”
無懼海外市場“風高浪急”,我國經濟金融政策將“以我為主”、保持定力。
“不可否認,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朝收緊方向推動,會對我國匯率、利率、資本流動等形成一定壓力。”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但考慮到我國的經濟韌性、內需增長潛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功能強、資源足,可以做到“以我為主”,也就是貨幣政策要滿足經濟增長需求,重心在于“穩增長”。
管濤表示,中國工業體系完備、產業配套齊全、市場潛力巨大,有較強經濟韌性。一個典型表現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國家出現供應鏈產業鏈中斷,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充分韌性,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
而且,相較于發達經濟體,中國明顯可控的通脹壓力將為貨幣政策提供一定空間。此外,中國對外部韌性增強,民間對外負債大幅降低,基礎國際收支較為強勁,市場對于匯率雙向波動的適應性增強。管濤認為,這些因素都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以我為主”提供了保障。
過去一段時間,貨幣政策助力“穩增長”,“靠前發力”姿態明顯。除了去年下半年接連落地的兩次全面降準,今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兩大政策利率同步降低,2022年首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再迎下調。
在靠前發力的同時,貨幣政策還注重精準發力,總量與結構“雙管齊下”。從支小再貸款額度再加碼到碳減排支持工具創新推出,再到兩項直達工具接續轉換……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既實現“總量穩”,又突出“結構優”。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支持穩增長的政策效果已經顯現。今年1月金融數據超出市場預期,新增信貸、社融等主要指標創單月統計新高。
“以我為主”的經濟金融政策,施加于有足夠廣度、深度和韌性的中國經濟后,將進一步夯實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底盤。即使直面外部金融體系的“風高浪急”,中國金融體系亦能勝似閑庭信步。
“避風港”:
有能力、有條件應對外部沖擊
這邊風景獨好。
2022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加快,疊加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全球跨境資本流動和金融市場調整的風險驟增。即便如此,人民幣匯率仍然保持穩定,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創造了最根本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幣值變化看——在2018年至2021年我國外匯市場的973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升、貶值交易日數幾乎“對半開”,充分體現雙向浮動特征。而在近期全球匯市的風云激蕩中,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勁。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日前發文稱,2019年和2020年受外部沖擊影響,人民幣匯率曾一度破“七”,之后又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回到“七”下方,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小幅升值2.3%。匯率平穩既是人民幣幣值穩定的體現,也為穩定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金融運行作出了貢獻。
當前,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已感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的溢出效應,人民幣資產“避風港”屬性突出。今年以來,境外機構仍在持續大手筆購入人民幣資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達4.07萬億元。
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策略主管劉潔表示,由于人民幣資產日益突出的“避風港”效應,全球央行和國際投資者將繼續增持中國債券,預計2022年外資流入中國債市的規模將在7000億元至8000億元人民幣。
當國際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之時,人民幣資產的“避風港”效應尤顯珍貴,因為這是全球投資者對穩健的中國金融體系投下的“信任票”。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認為,未來我國有能力、有條件可以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和國內下行壓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通脹總體穩定,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