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上海,驕陽似火,科創板開市迎來三周年,在已上市的400多家企業中,長三角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至此,長三角三省一市(滬浙蘇皖)發展邁入新征程,相互賦能、優勢共享,努力實現“1+1+1+1>4”。
2021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量達27.61萬億元,較2012年的12.56萬億元增長了1.2倍,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約1/4的經濟總量,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藍圖中的先行者。
上市公司的發展是觀察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速度和質量的重要窗口。截至7月末,長三角區域的A股上市公司已達1782家,占全國的比重為36.78%,總市值24.04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7.27%。最近十年,長三角A股上市公司新增1110家。
2022年二季度,面對因疫情突襲導致的物流不暢、供應鏈中斷的局面,長三角三省一市推出重點企業重點物資通關綠色通道、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企業互認等措施,力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
一系列“統籌、互認”措施,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盤棋越下越活。隨著疫情擾動趨于緩和,地方經濟逐步恢復元氣,“長三角號”巨艦破浪前行,未來可期。
優勢對接
共同逐鹿資本市場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長三角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的城市群,這是官方文件首次將安徽納入長三角。
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將長三角地區擴容到“三省一市”。至此,三省一市被冠上長三角的稱號。
長三角新入群者安徽,近年來攜手滬蘇浙推動國家規劃實施、重點協同事項落實,取得階段性成效。以資本市場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搶抓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機遇,加強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大力推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截至7月底,安徽十年來新增上市公司78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52家。
最典型的區域當屬省會合肥。過去十年,合肥市發揮“用投資引產業”的模式,引進并發展壯大了顯示屏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新能源產業鏈,GDP從4100億元飆升至超萬億元。截至7月底,十年來合肥上市公司由30家上升到70家,總市值由1435.23億元增長到8983.86億元,增幅達到525.95%。
“安徽加強與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對接,積極推動安徽地市掛牌設立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分中心,充分發揮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金融服務資源集聚優勢和上市服務綜合功能優勢,助力安徽企業對接上交所上市融資。”安徽金融監管局資本市場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上交所在合肥、六安、黃山、安慶、銅陵、蚌埠等市掛牌成立了分中心,形成了良好的資本市場服務企業生態體系。
2018年11月14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消息宣布9天后,上海浦東新區政府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聯合打造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即正式揭牌,三年多時間,基地的“朋友圈”擴大至19個分中心、35座聯盟城市,致力于滿足長三角企業多層次融資需求,優化區域內的資源配置。
截至2022年7月底,科創板上市企業中,長三角企業已達205家(含紅籌企業),占全國比重的46%;總市值2.98萬億元,占科創板總市值的51%。
“長三角科創企業已成為科創板的生力軍,占據了科創板的半壁江山,共同奏響長三角力量最強音。”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局長張紅說。乘著科創板的東風,截至7月底,上海浦東已有38家科創板企業。長三角企業占據科創板半壁江山,這是三省一市優勢對接、相互賦能的成果。張紅表示,上海浦東未來將攜手蘇浙皖各揚所長、協同發力,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撬動資本
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資本市場為地方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處于改革前沿的長三角區域,有著最切身的獲得感。
早在2017年,浙江省即啟動“鳳凰行動”,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十年來,浙江培育了數以百計的龍頭企業和數以千計的骨干企業。截至今年7月底,浙江省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625家,全國排名第二,較十年前增長1.78倍;上市公司總市值已達7.71萬億元。
嵊州是浙江紹興市的一個縣級市。該市金融辦副主任舒彩容2012年調至金融辦,負責企業上市工作。當時嵊州無一家A股上市公司,走訪企業時提及上市,企業連連擺手。
“不敢上市、不想上市、不愿上市,企業當時就是這種態度,俗稱‘三不’。”舒彩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為推動企業上市,我們帶著中介機構,對嵊州規模以上企業全部走一遍,‘地毯式’排摸,再根據情況請專家進來培訓和帶企業出去學習,激發企業上市積極性。”而今,嵊州A股上市公司已達7家,今后5年的目標是要達到15家。
在浙江啟動“鳳凰行動”兩年后,2019年7月,上海印發《關于著力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促進本市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也稱為“浦江之光”行動,旨在加大科創企業孵化培育力度,推動科創企業掛牌上市,力爭用五年時間將上海建設成服務全國科創企業的重要投融資中心。截至7月底,上海自“浦江之光”行動啟動以來累計新增上市公司116家。
資本市場撬動、集聚和整合的是物資、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資源要素,從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求。
長三角區域的科創板上市企業,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行業,尤其是在集成電路領域和生物醫藥領域,形成了全產業鏈的布局。截至7月底,長三角20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生物醫藥企業為37家,集成電路企業為32家。
一家優秀的頭部上市公司,帶動的是一個產業鏈的集聚。在江蘇605家上市公司中,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近60家,數量占比近十分之一,兩家頭部企業藥明康德以及恒瑞醫藥總市值近5000億元。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是當地的“一號產業”,去年已集聚企業超4300家,規上企業產值超2000億元。
秉承開放胸懷
打造開放前沿陣地
放眼中國經濟版圖,長三角不僅經濟體量大、活躍程度高,還是對外開放前沿陣地之一。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多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加快打造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啟動,滬港兩地證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進入新紀元。近年來,滬港通成交額逐年增長,累計成交額高達52萬億元人民幣,在境內外投資者的跨市場投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7月4日,ETF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正式開通,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蔡建春說,這是互聯互通開通以來,兩地資本市場深化合作,進一步落實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又一項重大舉措。
十年來,滬港通、黃金國際板、債券通、原油期貨、滬倫通相繼在上海啟動,開辟了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金融市場的新渠道。
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國際油氣交易平臺……一系列跨境金融“融通世界”的行動計劃已經在定位為特殊經濟功能區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啟動,跨境債權交易、跨境股權投資、金融跨境數據流通等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有望試水。
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嚴旭說,下一步上海將在金融要素、市場、機構準入型開放基礎上,加快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大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推動一批具有首創性、引領性的金融改革措施。
大力推進衍生品交易研發,完善升級“舟山價格”,推進保稅商品登記系統建設……不產一滴油的舟山,依托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開放創新,正成為世界油氣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安徽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也不遑多讓。2022年1月,安徽省印發《安徽省自貿試驗區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內股權投資試點暫行辦法》。相比其他省市,安徽QFLP政策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不對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設置最低注冊資金要求,同時適度放寬投資范圍限制,允許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參與投資境內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和交易的普通股。
QFLP以及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分別由上海率先于2011年和2013年啟動試點。近兩年,隨著QFLP以及QDLP試點的復制推廣,浙蘇皖也已迎頭趕上。
其中,寧波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具有QFLP&QDLP試點資格的城市,去年12月31日,寧波民銀新動能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登記設立,這是寧波正式出臺《寧波市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后,經聯合會商設立的第一家QFLP試點企業;今年6月,蘇州元禾鐘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江蘇省首批QDLP對外投資試點資格,獲批額度2億美元,這是江蘇省首家以股權投資為主的QDLP試點管理企業。
秉承開放胸懷,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長三角區域,正在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
IPO倍增三省一市你追我趕
“滬蘇浙的資本市場在全國處于領跑水平,是安徽學習的標桿,安徽上市公司數量、規模、結構上與滬蘇浙等地區還有較大差距。”安徽金融監管局資本市場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絲毫不回避差距。
差距,既是壓力,更是動力。近年來,安徽快馬加鞭,力爭不斷縮小與滬蘇浙在資本市場建設方面的差距。日前,安徽正式推出《“迎客松行動”計劃》,部署該省2022—2026年企業上市工作,做大做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安徽板塊體系”,力爭到2026年末,安徽省上市公司數量較2021年末翻一番,達到300家以上。
“‘迎客松’寓意安徽開放包容、雙招雙引、奮勇爭先的發展態勢。”安徽金融監管局資本市場處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雛鷹”企業成長、“雄鷹”企業壯大,實現更多企業成為“金鳳凰”,這是浙江鳳凰行動2.0版的精髓。根據浙江2021年3月印發的《浙江省深入實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鳳凰行動”計劃(2021-2025年)》,浙江力爭5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50家以上,到2025年末,力爭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1000家。
江蘇去年9月印發的《江蘇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把全省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善,形成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征的資本市場“江蘇板塊”,力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達200家、市值百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達150家左右、市值千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達15家左右。
江蘇省金融局局長查斌儀表示,下一步江蘇將重點支持一批“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隱形冠軍、新型服務業領軍企業加快發展壯大,做大做強主業,加快走向資本市場。
上海也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及,深入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圍繞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不斷培育優質上市資源。充分發揮科創板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把握科創板戰略定位,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借助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形成合力分工合作各揚所長
“十四五”全面開啟現代化新征程,長三角一體化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三省一市正分工合作,共享未來。
在資本市場建設方面,記者獲悉,三省一市正探索在長三角區域性股權市場互聯互通、市場共建、協同服務、監管協作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共同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支持省級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加大對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投入。
安徽金融監管局資本市場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安徽正在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性股權市場信息交互機制和與科創板的對接機制,促進更多的企業通過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壯大。
2018年11月,安徽省投資集團與上海國際集團等蘇浙滬皖三省一市主要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聯合成立“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基金總規模72億元,已全部實繳出資到位。據悉,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主要圍繞長三角地區進行產業端的布局,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和生命健康等產業。截至2022年5月底,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累計完成投資子基金及直投項目73個,累計交割金額超55億元。
上海、浙江和江蘇在其金融業“十四五”規劃中也均涉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金融支持方面的內容。其中上海提出提升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功能,服務區域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等;浙江提出協同完善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合作機制等;江蘇提出主動促進上海金融資源優勢與江蘇實體經濟嫁接融合,支持近滬地區對接上海金融機構布局配套功能拓展區等。
“長三角金融業發展的基礎較高,除上海外其他核心城市發展情況較均衡,長三角的金融一體化屬于‘起點較高、起步即加速’的態勢。”華略智庫合伙人、金融研究院院長趙永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三角金融一體化不是簡單的金融業復制,而是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金融功能分工。長三角區域產業功能形態齊全,存在形成各類金融功能中心的可能性。比如,江蘇制造業非常強,浙江數字產業和互聯網發達,安徽的科技創新很有特點,未來一定會形成金融功能分區。”
趙永超建議,上海可以對標紐約和倫敦,定位門戶樞紐,可以帶來高度的金融活力;南京產業配套齊全,且可以輻射內陸更廣闊區域,可以發展產業鏈金融中心;杭州由于電商等基礎較好,可以定位數字金融中心城市。
乘風破浪開新局。未來的長三角,三省一市將各揚所長、形成合力,把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幅“工筆畫”越描越精細、越繪越精彩。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