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提出,商業銀行應當充分獲取借款人基本情況、收入、負債、還款來源等必要信息,與具有合法征信業務資質的市場機構開展商業合作獲取征信服務,自主開展風險評價與審批。
隨著互聯網、AI及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服務數據化已成為金融服務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那么,數據究竟蘊含著怎樣的“魔力”與潛力?它又將如何重塑金融格局并深度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脈絡?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獨家采訪了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試圖從專業視角深入剖析其中奧秘,探尋數據在新時代浪潮中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以數字金融為切口
支撐“五篇大文章”融合發展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4年7月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演進和金融的深度結合,數字金融占據著愈發重要的地位。
張立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金融具有兩層重要意義。其一,體現為金融對數字經濟的支持作用。這里的數字經濟涵蓋信息化數字硬件技術服務等領域,既包含數字原生產業,也涉及數字貿易以及數字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相關要素。
其二,是運用數字化手段與技術,促使金融在服務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等重要領域時能夠實現優化提升。這種提升具體表現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能夠為客戶以及金融生態中的參與者,即金融產品使用者,帶來更優質的體驗。同時,新的數字化技術還能夠推動行業產業生態發生重構與變革。
以數字金融賦能普惠金融發展為例,張立鈞介紹,傳統金融服務個體農戶時問題重重,其觸達依賴人力,分行支行模式讓人力成本頗高,且小作坊式的農戶經營風險難判,這使得個體農戶授信成本高昂。而數字化技術介入后則大不一樣,通過手機App遠程監控交互、無人機與遙感器等,可深度了解農戶生產生活與產品信息,精準判斷風險,獲得授信底氣,成功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及服務成本高的問題,激發銀行服務弱勢群體的動力,達成普惠金融目標。
鑒于數字金融占據的關鍵地位以及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構建適應數字金融時代的運營模式與風控體系,成為亟須深入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張立鈞建議,金融機構在數字金融領域的發展主要聚焦于兩大重點方向。一是務必全力服務好數字經濟時代的各類產業,其中包括充滿創新活力的數字原生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數字孿生產業;二是要充分且巧妙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以此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客戶體驗以及推動金融生態體系深刻變革等多重積極效果。
以數據要素為抓手
打造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支點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中,數字金融已成為推動各領域變革的關鍵力量,其通過創新模式與手段,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率等方面展現出較大潛力。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實體經濟的核心——制造業時,會發現數據同樣能夠為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張立鈞表示,在當今時代,無論是金融行業、制造業,還是其他諸多行業,數據皆堪稱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對于數字原生產業而言,數據是其構建與運營的根基,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原材料要素,直接參與價值創造的全過程。傳統產業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數據則成為輔助其實現降本提效、提升客戶體驗等目標的有力工具。它能夠為傳統產業提供精準的市場信息、優化生產流程以及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從而推動傳統產業在數字浪潮中煥發出新活力與競爭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數據要素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仍面臨挑戰。張立鈞表示,一是我國傳統工業自動化與標準化沉淀不足,發展歷程短,現在想要快速邁向信息化與智能化,在技術對接、體系搭建、思維轉換等方面面臨諸多難題。二是我國制造業以小企業居多,巨頭企業占比小。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難重重,因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動力匱乏,且缺乏頭部企業引領帶動,自身難以探索轉型路徑。三是數據要素流通受阻。
因此,張立鈞建議,從應用角度看,我國現階段及未來較長時間內,應重點聚焦垂類細分領域的行業小模型構建。通用大模型靠采集千億級數據形成,通用性強,適用于多領域一般性場景。但交通、大健康等垂類領域小模型有特殊要求,需大量相關行業專屬數據支撐,才能構建出契合行業特點、針對性強的模型。這類垂類模型對我國產業升級意義重大,能挖掘細分行業潛在價值,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制造業在數字化浪潮中彎道超車的關鍵突破口。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