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基金發行市場雖陷入低迷,券結模式基金發行熱度不減反增。
今年以來,滬深兩市震蕩磨底,拖累基金表現,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基金發行均出現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15日,今年合計有51只券結模式基金成立,占今年發行基金總數的12%,累計發行募集258億元,均為歷史同期最高。
2019年初,券商結算模式由試點工作正式轉為常規后,選擇券結模式的基金數量越來越多。市場上現有325只基金(份額合并,下同)采取券商結算模式,管理規模合計4293.43億元,均為歷史最高值。
券結基金發行創同期新高
券結模式基金全稱是券商結算模式基金,和傳統的銀行托管人結算相比,券商結算模式主要是指基金管理人先通過券商系統進行報盤交易,一系列交易通過券商渠道報給交易所,券商作為結算人參與者與結算機構——中國結算進行資金和證券的清算交收。也就是說,原來基金的托管、結算主要由銀行負責,現在基金公司則可以選擇券商來提供托管和結算服務。
在今年基金發行低迷的背景下,有51只基金采取券商結算模式,中歐基金、天弘基金和嘉實基金各有4只、4只和3只券結模式基金發行。3月份券結模式基金發行呈現井噴態勢,有26只券結模式基金成立,占據3月份新發基金數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新發券結模式基金中,偏股型基金數量居多,合計有44只,發行募資規模居前的有建信沃信一年持有A、安信遠見成長A、上投摩根沃享遠見一年持有A和中歐多元價值三年持有A,發行份額分別為25.30億份、21.82億份、16.3億份和16.05億份。
從基金公司來看,天弘基金和中歐基金今年均有4只券結模式產品成立。天弘基金首次發行券結模式基金,4只產品均為指數型基金,中歐基金券結模式產品數量實現翻番,3只為偏股型基金,1只為指數增強型基金。嘉實基金今年成立3只券結模式產品,總的數量達到4只。
Wind數據顯示,鑫元基金、長盛基金、格林基金、華安基金、興銀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和民生加銀基金7家公司于今年均發行了首只券結模式基金,至此合計已有85家公募基金加入到券結基金大軍中。
可以看出,不少基金公司開始試水布局券結模式基金。有基金人士表示,今年選擇券結模式結算的基金數量有望繼續刷新歷史紀錄。
券商熱情推動
中小基金公司參與更積極
浙商基金產品負責人曾表示,券結模式基金通常是券商和基金公司整合雙方優質資源,精選基金經理和產品設計而來、具有較高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產品。
從券商角度看,傭金收入瓶頸日益凸顯,與基金公司合作,采用券商結算模式定制產品是深入推進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抓手。公募基金采用券商結算模式無疑將為券商帶來更多傭金收入。
“從基金公司角度,在券結產品上深度綁定重點渠道,有利于資源的有效投放,有利于產品的長期保有和規模增長,有利于更有針對性地理解渠道客戶、服務渠道客戶。”華西證券相關人士表示。
近兩年中小型公募基金參與券商結算模式積極性愈加高漲,如東財基金、博道基金、蜂巢基金和淳厚基金等基金公司有一半左右基金產品采用了券結模式。有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對于中小型公募基金而言,采取券商結算模式,看重的是券商銷售能力,券商渠道有助于大幅提升旗下產品整體規模,因此有很大動力配合券商開發券結模式基金產品。
實際上,即便券商結算模式發展迅速,目前仍難以撼動商業銀行的托管地位,未來還有很多的挑戰需要面對,如券商結算模式涉及交易、估值、清算等系統改造升級,投入成本較大,與傳統銀行對比,券商在銷售能力上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不少大型公募基金對券結模式基金態度不一。目前,非貨管理規模居前的幾家公募基金旗下采用券結模式的基金產品數量均不超過4只。有基金分析人士認為,對于大型公募基金而言,在銀行和第三方的銷售規模已經很大,即便券商銷售積極,但帶來的增量與整體規模對比仍有限。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