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少鵬 彭春來 趙學毅
從養殖場起步到收獲“第一桶金”,從漣源茅塘“雙進”轉型到如今領軍全國,從制造中國第一臺37米臂架泵車到加冕世界泵王,從抗冰救災、地震救援到馳援世界、“龍象共舞”……三一重工的一個個故事,總是涌動著創業的勇敢和創造的激情,涌動著舍我其誰的愛國情愫。
混凝土機械,全球第一;挖掘機械,中國第一;樁工機械,中國第一;大噸位起重機械,中國第一;成套路面機械,中國第一;移動港口機械,中國第一;煤炭掘進機械,中國第一。為什么三一重工能超越一切,獨占行業鰲頭?
9月中旬,《證券日報》記者走進位于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三一重工總部,親身感受三一人32年來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跡。三一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趙想章,三一重工副總裁、財務總監劉華向我們介紹了三一集團的中國制造升級路線圖和互聯網彎道超車戰略。
萬丈高樓平地起
泵車成為“世界名片”
在三一集團展覽館,一臺黃色車身紅色長臂的泵車引起《證券日報》記者的格外關注。這是中國第一臺自制37米臂架泵車,它記載了中國工程機械民族品牌與國外品牌同臺競技并最終實現逆轉的一段歷史,也被視為三一“敢為人先、打破恐懼、大膽創新”的活教材。
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還沒有掌握研制泵車臂架的關鍵技術,37米以上的長臂架泵車只能依靠進口。1998年,總工程師、時任三一重工副總經理易小剛帶領十幾名年輕工程師,全身心撲在37米泵車的研制上。歷經幾個月的潛心研制,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臂架泵車終于在三一重工下線。
“臂架長一米,難于上青天”,37米泵車臂架技術實現突破后,三一重工的泵車臂架很快增長至40米、42米、45米、48米、56米、62米、72米、86米……并多次創造最長臂架泵車世界紀錄。三一重工也由混凝土設備制造領域的追隨者成為領導者,并帶動了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如今,乾坤倒轉,中國品牌的混凝土設備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95%。
關于這臺泵車,還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救援故事: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級強烈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與核泄漏事故。災情危及福島民眾的生命,刻不容緩。當年3月19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向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三一重工發函,請求三一重工支援一臺62米混凝土泵車,對1號機組進行注水降溫。三一重工第一時間響應,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當即表示,三一重工可以免費提供所需設備,并愿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當年3月27日12時45分,62米泵車抵達福島核電站指揮中心。3月31日12點,三一重工泵車正式開始為福島核電站1號機組注水降溫。第一次注水之后,反應堆的溫度就明顯下降。社會各界繃緊的神經也逐漸放松下來。
三一重工還對62米泵車進行了改裝,在臂架末端加裝了攝像頭和輻射傳感設備,從上空對核電機組情況進行全方位探測與監控,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日方工作人員的安全。中國品牌62米泵車馳援福島核電站,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日方救援人員、日本媒體和民眾給泵車起了個外號叫“大長頸鹿”。三一重工泵車也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的“世界名片”。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參與救援的僅有2臺泵車,一臺是三一重工62米泵車,另一臺是德國大象泵車,其制造商德國普茨邁斯特一年后成為了三一重工大家庭的一員。
緊鄰37米臂架泵車,矗立著一臺超高壓混凝土拖泵,它也是三一重工大家庭的功臣。2002年9月21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順利封頂,三一泵創造了406米單泵垂直泵送的世界紀錄,這是單泵垂直泵送紀錄第一次歸屬中國企業。此后,“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上海中心、廣州新電視塔、天津117大廈、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592.5米)、廣州東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日本阿倍野中心大廈、俄羅斯聯邦大廈……這些世界標志性建筑一次次見證了三一重工挑戰世界高度的征程。
2014年6月15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高樓上海中心,三一重工超高壓混凝土拖泵成功助力其580米主體結構封頂,隨后又成功將混凝土泵送至620米的世界新高。僅靠一臺拖泵就完成了如此高度的混凝土泵送,這在世界建筑史上絕無僅有,三一重工也由此完成了從“中國泵王”向“世界泵王”的跨越。
“在中國,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300米以上高樓有80%由三一泵送設備參與建設,500米以上高樓全部由三一重工的泵送設備參與建設。”趙想章自豪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三次戰略升級
源動力是一個“敢”字
梁穩根或許不會想到,短短三十幾年,不但實現了從養殖場放飛的夢想,而且在全世界烙上了“中國印”。這一切的源動力是一個“敢”字,源于打破恐懼與時代的思維定勢。
1985年,梁穩根、唐修國、袁金華、毛中吾四個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打破了自己的“金飯碗”,選擇了辭職創業,一起販過羊、銷過酒、生產過玻璃纖維,但始終找不到出路。1986年,他們從親戚朋友那里湊來6萬元錢,在家鄉漣源茅塘道童村成立了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巧合的是,“漣源茅塘”與“梁袁毛唐”讀音十分接近,似乎漣源茅塘30年的等待,只為這四個傳奇的年輕人。
由于產品適銷對路,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得到了快速發展。1991年,漣源焊接廠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并正式更名為三一集團。同年,向文波這位后來被稱為“三一戰略第一人”的合伙人加盟。之后,董事會提出了三一歷史上著名的“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裝備制造業,首先進入工程機械制造業。歷經三十多年的艱難與困苦、創新與奮斗,三一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成為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標志性企業。
在梁穩根的老家漣源道童村,那棟他們點燃第一灶創業爐火的養殖場已變得老舊斑駁,但三一人從那里起步的夢想卻日漸清晰……
“三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戰略的成功。當年的‘雙進戰略’轉移,使三一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一位了解三一重工的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8年后的2012年,面對行業發展放緩、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三一再次提出‘雙進’決策,即進入更大的城市——北京,進入更大的市場——國際化市場。同時,依托主業,實現了相關產業的齊頭并進。”
談到2012年5月份至2016年底的機械制造行業低迷,趙想章感慨萬千,他說:“雖然很苦,但三一人能苦中作樂、堅持不懈。這輪行業調整給了三一重工很多歷練,讓三一人更深刻地了解到市場的變化、創新的重要性、客戶需求的理念以及信息化打造的實際意義,極大提升了三一重工的核心競爭力。經過五年時間的磨礪,三一重工主營業務大幅回升。”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232.8億元,凈利潤2.03億元,同比增46.81%。當年,三一重工以634億元市值排名榜單第152位,雄踞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之首,市值總量超行業市值排名第二、三位的總和。2017年,三一重工再度實現了營業收入與凈利潤的大幅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為64.67%、928.35%;2018年上半年,三一重工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再度實現了46.42%、192.09%的快速增長。
近年來,三一集團提出了“新時代、新三一”發展戰略:在立足裝備制造主營業務的基礎之上,以新能源、金融投資、住宅產業化、工業互聯網、軍工、消防、重卡、環保自卸車等新業務為突破點,積極探索企業的轉型與升級。通過培育打造新動能,實現了企業更高質量的快速發展。
打造工業物聯網矩陣
讓“中國制造”雄踞世界
五年歷練讓三一重工完成了蛻變,與全球頂級公司相比,三一人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發展的優勢。擺在三一人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放眼世界,不斷改進、優化技術,通過工業物聯網打造“國內矩陣”,讓“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
趙想章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工程機械起步較晚,經過多年發展,銷售規模雖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但在國際化布局、全球品牌知名度、核心技術研發(自制率)、代理商網絡、產品多元化等方面,較海外巨頭(卡特彼勒、日立、小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過,三一重工通過并購、合作,與海外巨頭實現“親密接觸”。
三一重工歷史上首次海外并購事件發生在2012年,收購了德國混凝土泵生產商普茨邁斯特的全部股權。三一重工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普茨邁斯特是中國以外的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在業內素有“大象”之稱,這起交易因此被稱為“龍象共舞”。被外界津津樂道的是,這場閃電并購,雙方洽談合作僅用了半個多月時間。這次戰略性并購,讓三一重工的國際化將至少提速五年。強強聯合,產生了新的全球混凝土泵送行業領導者,改變了全球競爭格局。
近年來,三一重工也一直在工業物聯網上做文章,帶動整個機械裝備行業做數字化管理,試圖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內矩陣。三一重工通過ECC(企業控制中心)技術在公司產品的深度應用經驗,結合最新的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孵化成立了工業互聯網的先行企業樹根互聯。目前,三一樹根互聯的“根云”平臺是中國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三一重工由傳統銷售模式向互聯網、物聯網銷售模式轉型,實現企業的全面轉型升級。
三一的18號智能制造車間讓人大開眼界,綠樹高聳,流水潺潺,完全打破了傳統制造車間臟亂差的印象。這里還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車間,最快可實現一小時下線一臺泵車,是國家工信部認定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經過2012年以來行業調整后,三一的國際化業務進一步拓展,更多精力放在印度、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需要高速建設發展的地區,通過全球布點有效對沖行業周期性。截至去年底的三一出口額占銷售額的35%,創歷史新高。”趙想章進一步表示,三一重工與海外巨頭拉近距離,就是在布局另外一盤棋——擁抱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一是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保持銷售收入的5%-7%用于研發,重視研發人員培養、引進及激勵機制,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有效縮短研發到批量生產的周期;二是實現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營銷、服務、人力等所有業務在線上完成,實現所有業務數字化,極大提升生產、管理、監控效率。”他說。
中美貿易戰背景下,走出去的三一會面臨什么沖擊?三一人又如何與世界互動呢?對此,趙想章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競爭方面,三一重工與世界頂級巨頭的技術水平非常接近,絕大數的性能指標沒有太大差異;在生產、投資方面,三一重工在美國市場的規模占比不足1%,且其市場成熟需求穩定;在采購方面,三一重工的配件采購主要來自日本、歐洲(德國)。所以,美國貿易戰對三一重工乃至整個行業影響都很小。”他繼續說道,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三一重工不但有效拓展了國際市場,還與不少國家結成了戰略伙伴關系。
趙想章強調,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近20年,營商環境在不斷改進和優化,工程機械行業從企業定點到開放后的國內外自由競爭,體現了國家對全球的開放態度,對民營經濟、多元經濟的開放態度。有了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只要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創新,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就能大幅度節省成本,提升毛利率。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經營環境明顯改善,包括稅收政策、人才環境、創新機制、市場環境等均今非昔比,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有著很強的經營靈活性、積極性,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