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衛新
見習記者 李亞男
發布《股權轉讓意向協議》217天后,光洋股份正式與東方富海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富海光洋基金和富海創業投資間接持有公司1.39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9.61%,富海光洋基金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公司董秘沈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本次控股股東的股權轉讓未對公司經營產生影響,關于控股股東的股權轉讓目的主要系公司整體規劃發展及轉讓方對資金的需求,交易價格是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
溢價四成轉讓控股權
2018年11月7日,光洋股份對外披露《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控制權可能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其控股股東光洋控股正在籌劃將股權轉讓給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富海”),短短5天后,光洋控股即宣布與東方富海簽署了《股權轉讓意向協議》(以下簡稱“《意向協議》”)。
根據《意向協議》約定,本次股權交易價格為12億元,東方富海或其關聯方將通過收購光洋控股100%股權間接控制上市公司1.39億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9.61%。記者注意到,《意向協議》公布前一交易日,公司收盤價為6.12元/股,本次轉讓的29.61%的股份對應的市值為8.5億元,相較交易價格溢價超過40%。此后,光洋股份連續7個交易日漲停,股價達到近一年新高。
簽署《意向協議》后4天,東方富海即于2018年11月16日支付1.5億元定金。不過,因資金籌措問題,東方富海遲遲未能與光洋股份簽署正式協議。
記者注意到,在正式協議中,交易對方為東方富海關聯方深圳富海光洋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富海光洋基金”)、深圳市東方富海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海創業投資”)。富海光洋基金、富海創業投資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收購程上楠、朱雪英、JOAYCHENG所持有的光洋控股100%股權。其中,富海光洋基金收購光洋控股99.88%的股權,富海創業投資收購光洋控股0.12%的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東方富海是國內知名PE機構,由陳瑋與程厚博等人于2006年聯合設立。光洋股份新實控人富海光洋基金成立于2019年2月1日,除東方富海及其關聯方富海創業投資外,引入了浙江揚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沈林仙及程上楠作為新有限合伙人,股權占比分別為7.75%、7.75%、15.5%。
大股東及高管計劃減持
股權交易剛剛落定,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及高管即對外宣布減持計劃。
6月20日,光洋股份對外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當代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張學澤出具了關于股份減持計劃的書面告知函。其中,當代科技持有7.99%股份,本次計劃減持數量不超過2813.17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張學澤持有0.04%股份,本次計劃減持數量不超過4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0085%。
記者查閱公告發現,早在2018年11月23日,公司就曾對外披露股東當代科技的減持計劃,當代科技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678.77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71%。當代科技于2018年12月17日、18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完成298.48萬股的減持,合計減少0.64%的股份,權益變動前當代科技持股8.63%,權益變動后持股比例為7.99%。
記者注意到,光洋股份在上述兩日的收盤價分別為7.93元/股、8.06元/股,按8元/股粗略計算,上述減持行為套現約2400萬元。在套現約2400萬元后,當代科技提前終止了減持計劃。
此次再次啟動減持計劃,是否與前次減持有關?沈霞稱,“公司根據當代科技的通知發布其股份減持計劃,其減持目的是自身發展需要。”對于當代科技大規模減持是否有意退出上市公司,沈霞并未透露相關信息。
上半年凈利潤最高降逾七成
據了解,光洋股份于2014年1月21日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發動機、變速器、離合器、重卡車橋、輪轂、底盤及新能源汽車電機、減速機等重要總成,是主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年報顯示,中國車市遭遇20多年來首度下滑,特別是乘用車市場產銷比上年同期下降5.2%和4.1%,同時,自動變速器快速替代手動變速器,公司所處行業的競爭形勢嚴峻。2018年度,光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3.5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2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040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49.80%。
此次并非是公司首次營收凈利雙雙下滑,2015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凈利潤3650萬元,分別下降12.58%、42.04%。2014年至2018年,公司上市4年間營業收入翻了一番,從6.22億元增長至13.55億元。但公司凈利潤卻顯出頹勢,2014年至2018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6298萬元、3650萬元、6451萬元、1206萬元、-9040萬元。
根據公司最新發布的2019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00萬元至1000萬元,同比下降46.35%至73.17%。
談及去年業績的大幅下滑,沈霞告訴記者,“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受行業整體市場影響出現下降,同時,因計提商譽減值等原因導致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公司下一步計劃如何挽回頹勢?沈霞在采訪中透露,“公司將加快市場的轉型升級,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圍繞新能源、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單元集成化方向,向其他智能及高端工業裝備制造等領域進行拓展與延伸。”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