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李豪悅
“94.50港元!”
12月8日,京東健康(6618.HK)開盤價一公布,在喜氣洋洋的京東健康上市慶祝儀式現場立時一陣歡呼,這個價格比70.58港元的每股發行價漲了33.89%!當日,該股股價一度突破120港元/股,最高上沖123.90港元/股,最終以110港元/股報收,收漲55.85%。
12月9日,京東健康股價再接再厲,報收112.20港元/股。以總股本31.27億股計算,市值超過3500億港元,成為港交所同領域上市企業中市值最高者。
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上市慶祝儀式的致辭中稱,“感謝劉強東先生,正是他的戰略格局和超前眼光,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更踏實。”
賣藥更要“賣健康”
自2019年5月份的A輪融資之后,京東健康的名字開始真正進入行業視野。但實際上,早在2014年2月,醫藥健康就作為京東的獨立業務類目開始運營,經過6年多的經營后,京東健康已在營收上領先同行最先踏入百億元大關。
京東健康發布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健康的收入已達132億元。
零售藥房業務占據京東健康總收入的大部分。京東健康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零售藥房業務的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其總營收的88.4%、88.8%、87.0%、87.6%。京東自建物流體系與供應鏈體系運輸藥品的優勢,以及擁有中藥飲片供應鏈、藥品冷鏈,以及藥品或非藥品批發等獨有業務,都為這項業務占據主要營收提供了支撐。
京東健康同時也是上市互聯網醫療上市企業中最快盈利并穩定增長的公司。招股書顯示,雖然目前京東健康的在線醫療健康服務占總收入比重并不大,但收入額隨著擴大線上平臺、全渠道布局、在線醫療健康解決方案而不斷增長。
“互聯網醫療企業普遍存在靠賣藥支撐營收的問題。”京東健康看懂App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陳喬姍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即便是線下醫院,賣藥獲得的收入也占很大比重。”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三大終端六大市場藥品銷售額實現17955億元,同比增長4.8%。從三大藥品銷售終端的銷售額來看,公立醫院的終端市場份額最大,占比66.6%。
但京東健康的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收入并不主要依賴“賣藥”,反而是非藥產品的銷售更受青睞。截至2017年-2019年,公司藥品銷售產生的商品收入分別占商品總收入的21%、25%、27%,2020年上半年,該占比為29%。同期,公司的非藥產品銷售產生的商品收入分別占京東健康商品總收入的79%、75%、73%和71%。據了解,公司的非藥產品包括保健產品以及醫療用品及器械。其中,醫療用品及器械主要包括隱形眼鏡、成人用品、計劃生育產品,以及用于家庭醫療保健、康復和健康監測的醫療設備。
據介紹,京東健康并非簡單地將藥房搬到線上、將藥品當做外賣來銷售,而是將其打造成一個新的增量入口。京東大藥房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京東大藥房平臺45%的藥品品規未曾在線下藥房銷售或不以線下藥房為主要銷售渠道,而這些藥品貢獻了京東大藥房超50%的專科用藥銷售額。這些藥品中,有過半訂單被發往三線以下城市,在提升藥品可及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處方外流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賣藥已成為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默認的“致富之路”,但這并不代表套用過往模式就可一勞永逸。每個想把線上零售之路走得“更遠、更好、更踏實”的醫藥企業,都繞不開處方藥市場。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中國門診藥品銷售額中,高達87.6%的可以在醫院外流通,該銷售額中高達32.5%的藥品可以在線分銷,表明中國處方外流的市場潛力巨大。不過,處方外流市場也存在一定挑戰性,由于各地醫保政策不同,各類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目前仍無法直接連通線下所有醫保。
從現有政策來看,關于處方外流市場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漸明朗。《“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提到,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嚴禁公立醫院提高藥品價格。受該政策影響,公立醫院無法通過藥品銷售獲利,從而降低了公立醫院藥品銷售的積極性,導致公立醫院藥品銷售收入貢獻日益減少。此外,《全國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及《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的發布,亦對處方藥院外流通改革作出了指引。
京東健康的產業鏈布局以“醫+藥”為雙輪驅動。一位不愿具名的的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帶量采購、藥價零加成會把醫院醫生的這部分收入砍下去。一部分升遷無望或沒有學術追求的醫生,可能會選擇去其他平臺發展。”
HHC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劉兆瑞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京東健康長期的挑戰在于‘醫+藥’雙輪驅動能否形成良性驅動。”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