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勇
3月9日,聆達股份披露2020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加154.52%,歸母凈利潤再度由盈轉虧,全年虧損5601.67萬元。上市十多年來,公司歸母凈利潤已累計虧損1.53億元。
從頭部玩家到黯然出局
憑借在余熱發電領域的優勢地位,聆達股份(原易世達)2010年登陸創業板時,從市場募集資金凈額7.78億元,超募5.69億元。彼時,公司服務于水泥行業余熱發電領域,并已向化工、冶金等行業拓展。按總裝機容量計算,2006年-2009年,公司累計市場占有率13.76%,在行業中排名第三,是不折不扣的頭部玩家。
不過,聆達股份卻沒有守住這份“江山”。十多年來,公司在余熱發電領域且戰且退,優勢盡失。至2018年底,公司原有設計及總承包等相關資質,已不能正常用于投標和承攬業務。自2019年以來,除了一個還在執行中的項目,公司本部原有余熱發電項目基本都已結束,再無拓展計劃。
公開披露的年報數據也記錄了公司余熱發電業務的變化軌跡,2010年到2020年的11年間,公司余熱發電業務營業收入從最初的5.92億元下降到823.92萬元,余熱發電在公司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也從最初的100%下降到2020年的2.92%。如今,余熱發電,聆達股份曾經仰仗吃飯的看家本領,公司將全面退出。
投入不足喪失競爭優勢
上市初期,聆達股份一直努力發展主業,致力于提高工業余熱余壓利用領域的市場份額。2014年3月,公司原董事長因病去世,對公司余熱發電業務也帶來了較大影響。在2014年報中,公司表示水泥余熱發電業務規模有所縮減,這也是公司余熱發電業務快速衰退的一個開端。2015年,公司有關鍵技術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離職。2017年,公司表示在水泥余熱發電業務方面拓展訂單難度很大。2018年,公司稱在余熱發電領域核心優勢已不明顯,新訂單基本很難實現。到2019年時,公司稱余熱發電業務已不具備繼續拓展的價值。
從曾經的行業領先,到無法在行業中立足,聆達股份是如何丟掉自己的競爭力的,歷年年報中的相關數據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給出部分答案。
2010年成功上市后,聆達股份研發投入從原來的數百萬元躍升至千萬元以上級別,公司研發全部圍繞余熱發電核心主業展開,2013年以前,在營收中的占比穩定在3%以上。2013年,公司取得了4項發明專利和13項實用新型專利,余熱發電業務在海外市場也獲得了進一步突破。
不過,自2014年起,公司的研發投入就大幅下滑到千萬元以下,在營收中占比也跌破3%的比例,2017年時,公司研發投入僅有141.31萬元,占當年營業收入的1.25%。研發人數方面,自2013年到2017年,分別為25人、28人、19人、12人和7人。到了2018年,公司研發人數和研發投入均變成了0。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自2008年取得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在2011年和2014年兩度復審獲得延期后,在2017年也到期終止。據公司2017年9月末發布的公告,公司不滿足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的申報條件,在原證書有效期屆滿后,不再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無論哪個行業,無論在行業中曾處于什么位置,如果不能保持一顆鉆研奮進的心,不去追求更新的技術和工藝,最終都會被市場所拋棄。”對于聆達股份余熱發電業務的變遷,有市場人士表示。
多數投資未修成正果
余熱發電逐年式微,手握大把資金的聆達股份在多個行業接連投資。
2013年,公司利用超募資金投資天然氣運營及裝備領域,并在2014年再度加碼,不過,這塊業務最終在2015年全面退出。
2014年10月,公司利用超募資金收購格爾木神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光能源),布局光伏發電,但該電站因多方原因,業績也曾長期不盡人意。
2016年,公司曾籌劃的一項涉及光生物產業的重大資產重組未能成行。當年,公司還設立“廈門易世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并曾在2018年與兩家合作伙伴擬推進屋頂光伏項目,最終也未能實施,后來,廈門易世達正式注銷。
2017年,聆達股份先是參股北京華數康,隨后以超募資金與北京華數康共同投資設立商業保理公司,由于該公司自運營以來并未實現設立初衷,后來也已經清算注銷。
2018年5月,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聆感科技,隨后,聆感科技與中兵北斗共同出資設立“上海聆感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擬以能源建設、北斗建設和大數據行業的建設為主,圍繞互聯網物聯網等大數據業務,拓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建設和相關領域的研發制造服務及銷售。不過,該合資公司自設立以來,合資雙方均未出資,亦未開展業務,2020年8月,該合資公司也已注銷。
2018年12月份,聆達股份增資入股上海易維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維視),并隨后以超募資金對易維視進行收購,進軍祼眼3D業務。不過易維視實際業績與當初預期相去甚遠,2021年2月份,公司決定轉讓所持有的易維視股權。
2019年,聆達股份還瞄向了工業大麻,并做了多項布局,但目前該部分業務基本尚未實質開展,也未產生效益。
實控人頻變更戰略搖擺
對于公司經營業務的頻繁調整,大部分投資都是虎頭蛇尾,并未實現預期目標。有律師表示,除了高管團隊要審慎決策,中小投資者也應也應提高參與意識,在重大事項上通過投票表決,發表自己的意見,行使自身的權利。
聆達股份眼花繚亂的投資背后,公司發展戰略也多次變化。在2015年以前,公司的主要戰略就是努力拓展國內外余熱發電市場。在2016年報中,公司提出要探索發展其他有利于公司長期健康發展的業務領域,到2019年時,公司表示以構建集團化經營模式為主,通過密切追蹤宏觀經濟形勢及市場發展態勢,深入研討順應市場發展的新行業、新領域,繼續以兼并、收購、股權投資等方式加大拓展力度。
而這一背后,聆達股份實控人多次出現變動。2014年3月,公司原實控人因病去世,原實控人配偶閻克偉成為公司實控人。2015年,原控股股東新余新力科將所持公司股份中的2582萬股以5.16億元對價轉讓給現任控股股東杭州光恒昱,劉振東成為新的實控人。2020年,王正育、王妙琪父女以7.7億元受讓杭州光恒昱的全部合伙份額,王正育成為公司現任實控人。人事方面,上市以來,共發生52次董、監、高人事變動。
再啟融資押寶光伏電池
2020年,王正育上位新任實控人后,聆達股份發展重點放在了光伏電池業務上。
2020年10月,聆達股份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方式收購金寨嘉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悅新能源)70%股權,成功進入光伏電池行業,實現在原有光伏發電業務領域向上游產業鏈的延伸。隨后,2020年底,聆達股份再啟融資計劃,擬通過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資1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嘉悅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電池片(TOPCon)生產項目。
據公司在相關公告中的介紹,嘉悅新能源采用行業主流的PERC+SE生產工藝,目前一期高效晶硅光伏電池生產線全部量產,滿產最大可達3GW的規模,二期5GW高效電池片(TOPCon)生產項目,計劃于2021年內達產。
“2014年通過收購格爾木光伏電站,進入光伏領域,2020年通過收購嘉悅新能源,業務進一步延伸至光伏產業鏈電池片環節。”聆達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未來光伏業務收入會占據公司主導地位,是重點發展的核心業務。
據聆達股份2020年報所披露數據,嘉悅新能源2020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12億元,實現凈利潤2710.01萬元。今年2月,聆達股份以1500萬元的交易對價受讓共青城合創眾聯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所持的嘉悅新能源股權,交易完成后,公司持股比例也上升到73.75%。
公開披露信息顯示,嘉悅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電池片(TOPCon)項目總投資高達17.61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9億元。記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底,聆達股份最初上市時所募集的7.78億元基本已花光,目前賬上只余40.26萬元,公司資產負債率在2020年也攀升至62.48%。
“上市十年,投資的業務五花八門,花光了募集資金,卻還虧著錢。”前述市場人士認為,如何贏得市場信任,是聆達股份這次再融資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
(編輯 張明富 喬川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